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博雅課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beral Arts
作者: 楊思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博雅課程是代表歐洲傳統的教養內容,就像中國和日本所強調的四書五經。博雅代表從執拗的成見和褊狹的觀念中自由解脫,而科目則表示一種和發揮人的能力有關的技能,是介於創造具美感事物的藝術的能力,以及能應用事物的實用的技能之間。而能兼具兩者且能達成自我人格完成的知的技能即是博雅課程。這種所謂知的技能的具體內容,因時代和國家之不同而有所相異,而構築西歐社會傳統的,是中古世紀形成的人文七科,包括文法、修辭、辯證之三學,和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之四藝,前者是透過學習語言的結構內容,以促進熟練應用語言的能力,而語言的訓練是學習知識的重要工具;後者則是學習具均衡及調和的事物原理,以導引使理解人生的各種物理的、社會的、文化的、環境的重要知識。
  博雅課程的傳統概念演變成只剩上述的七科有其歷史上的理由。博雅課程原本經由古希臘和羅馬文明之不斷實驗,已經建立對一般教養知識重視之傳統。羅馬時代的哲人法羅(Marcus Terentius Varro, 116~27 B.C.)提出一個自由受教育過的人,所應具備的科目包括九種,是文法、修辭、辯論、天文、算術、幾何、音樂、建築、醫學。而到中古五世紀時期,卡培拉(M. Capella)將知識的內容減少為上述之七科目。從九科減為七科之理由,是因為把它們限制在只和天國有關的知識內容。所以去除醫學,是因為天國中沒有人世間的病,至於改換建築,是因精神層面是不需要物質居住的東西。就因為這些歷史上的理由,才使得博雅教育反對實用的知識,只強調言語的和文學的內容,因此可說這七科,被利用到教會本身的教育目的,算是中古世紀教會的遺產。
  其後這七科成為培養牧師和教師,所必須修讀的最低要求。六世紀時,宗教家卡西德魯斯(F.M.A. Cassiodorus)將七學科定位為神學研究職前教育必備的學科。十一至十二世紀興起的中古大學中,除了博雅課程的教授團外,也有神學、法學、醫學等專門的教授團,因此具備自我完成性格的博雅課程,成為修讀專門課程之前的預備階段。十八至十九世紀德國的大學,在自由主義學風影響之下,因為特別重視學問的教養主義的性格,所以大學的專門教育,強調和現實的職業教育獨立的各學問領域中,知識理論的探究,並以獲得最高的教養為目標。
  現代各國的大學教育多少都受到德國大學的影響,會強調一般教養的博雅課程,但後來又受到知識細分化及職業教育受重視的影響,又有偏向專門教育的傾向,這不僅在文法科如此,包括理工等科亦受到波及,因此大學中到底是博雅教育(通才教育),或是專門教育重要,到目前也尚無定論,仍是眾說紛紜。
  總之,博雅課程是為了使人類獲得自由的心靈,做為訓練心靈的學識。而博雅課程的教育,也就是博雅教育,其目標在培養理性的批判,和學得處理自我行為的能力。現在,大家將博雅教育和普通(或通識)教育視為相同的情形很多,然而這兩種教育實應有所區分,因為一般教育偏重在學生學習專門知識前的預備課程。而博雅教育的重點,卻是必須在學生獲得自我人格完成的配合下,才能真正達成博雅教育的目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博雅課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