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多棘槭海星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多棘槭海星Astropecten polyacanthus屬於槭海星科Astropectinidae,腕數為五腕,背、腹面平坦,中央體盤微凸。腕的切面呈長方型。腕的末端略向上翹,端板明顯,端板上有許多顆粒狀的短棘,棘的末端鈍且略膨大,端板上還有2~3個大型粗短棘。 R值(輻長)可達8公分,R (輻長) / r (間輻長) = 8.0公分 / 1.6公分。背板呈小柱體狀,小柱體頂部有十多個小鈍棘,鈍棘末端略膨大;腕中線的小柱體較大,而腕兩側的小柱體較 小。腹板區域很小,僅一列,位於間輻部,沒有延伸到腕部。肛門在體盤中央,微微凸起,上面被密集的小刺所覆蓋。篩板不明顯,完全被小柱體覆蓋。上、下緣板明顯且對稱,上緣板上密佈細棘,兩側的棘較細小,板上方有一直立的錐狀大棘,長度可達1公分。下緣板狹長,延伸至圍步帶板,上有各種長度的大小棘,橫倒或向外伸出,其中有一列3~5個大型扁平棘向外伸出,愈接近上緣板的棘最大,離步帶溝愈近的棘愈短小。圍步帶板小且略狹長,和下緣板區隔很清楚,板上的溝棘成簇,並沒有明顯的橫列或縱列,數目約十多個,愈靠近步帶溝的棘較大型。乾標本的步帶溝寬大。無叉棘。口板狹長且向上凸起,上面有兩列小棘。口棘6~8隻,由腹面看,呈45度角伸出。管足無吸盤,排成2列。動物生活時為暗紫紅色到暗紅褐色,體盤區顏色較深。乾標本為淡棕色,輕且脆,易折斷,棘刺也容易脫落。 分佈於西印度群島、馬斯開里恩群島(Mascarene Is.)、東非及馬達加斯加、紅海、阿拉伯東南部、波斯灣、馬爾地夫地區、錫蘭地區、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群島。為印度─西太平洋常見種。 於臺灣地區則稀有,出沒於南方澳及馬祖地區。本館標本由底拖船採自水深約80米的泥砂底。
知識 1:
朝下(Under)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多棘槭海星
中文門名: 棘皮動物門
紀錄類別: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槭海星科
棲所環境: 沙底
拉丁種小名: polyacanthus
拉丁屬名: Astropecten
中文綱名: 海星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Astropectinidae
拉丁門名: Echinodermat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棘皮動物類
分布深度: 50~100m淺海區 III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西印度群島
台灣分布地點: 南方澳
中文目名: 柱體目
拉丁目名: Paxillosida
拉丁綱名: Aster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多棘槭海星
英文名: Astropecten polyacanthus
描述:
多棘槭海星Astropecten polyacanthus屬於槭海星科Astropectinidae,腕數為五腕,背、腹面平坦,中央體盤微凸。腕的切面呈長方型。腕的末端略向上翹,端板明顯,端板上有許多顆粒狀的短棘,棘的末端鈍且略膨大,端板上還有2~3個大型粗短棘。 R值(輻長)可達8公分,R (輻長) / r (間輻長) = 8.0公分 / 1.6公分。背板呈小柱體狀,小柱體頂部有十多個小鈍棘,鈍棘末端略膨大;腕中線的小柱體較大,而腕兩側的小柱體較 小。腹板區域很小,僅一列,位於間輻部,沒有延伸到腕部。肛門在體盤中央,微微凸起,上面被密集的小刺所覆蓋。篩板不明顯,完全被小柱體覆蓋。上、下緣板明顯且對稱,上緣板上密佈細棘,兩側的棘較細小,板上方有一直立的錐狀大棘,長度可達1公分。下緣板狹長,延伸至圍步帶板,上有各種長度的大小棘,橫倒或向外伸出,其中有一列3~5個大型扁平棘向外伸出,愈接近上緣板的棘最大,離步帶溝愈近的棘愈短小。圍步帶板小且略狹長,和下緣板區隔很清楚,板上的溝棘成簇,並沒有明顯的橫列或縱列,數目約十多個,愈靠近步帶溝的棘較大型。乾標本的步帶溝寬大。無叉棘。口板狹長且向上凸起,上面有兩列小棘。口棘6~8隻,由腹面看,呈45度角伸出。管足無吸盤,排成2列。動物生活時為暗紫紅色到暗紅褐色,體盤區顏色較深。乾標本為淡棕色,輕且脆,易折斷,棘刺也容易脫落。

分布:
分佈於西印度群島、馬斯開里恩群島(Mascarene Is.)、東非及馬達加斯加、紅海、阿拉伯東南部、波斯灣、馬爾地夫地區、錫蘭地區、孟加拉灣、印度東部、澳洲北部、菲律賓群島、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群島。為印度─西太平洋常見種。 於臺灣地區則稀有,出沒於南方澳及馬祖地區。本館標本由底拖船採自水深約80米的泥砂底。
作者: 李坤瑄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