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青叩頭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Campsosternus auratus (Drury, 1773) 大青叩頭蟲,又稱麗叩甲、松麗叩甲。叩頭蟲遇到危險時,往往六腳一縮掉落地面假死。落地時有時是背面著地,他們便會用特殊的翻身技巧讓身體恢復正常姿態再逃走。叩頭蟲的前胸腹面有一個厚實的突起,而中胸的腹面則有一個前端封閉的溝槽,當叩頭蟲將前胸背板向後仰,會先將前胸的厚實突起卡在中胸溝槽的前端,當前胸向前,會使前胸的突起滑出中胸溝槽前端而落入溝槽內,產生一個瞬間向前(上)的力量,翅鞘前端同時敲擊到地面產生反作用力,讓力量變大,使得身體彈跳起來,讓腹面著地。將叩頭蟲抓在手上時,牠們也會作出前胸先向後仰再往前叩的行為,猶如叩頭的動作,因此得名。這個動作會產生一個聲響,因此臺語稱之為「滴答龜仔」。台灣已知有將近300種叩頭蟲科甲蟲,麗叩甲屬(Campsosternus)是當中屬於大型而華麗的類群,具有各式金屬光澤而得名。在臺灣,該屬共有4種,包含了唯一的保育類叩頭蟲:虹彩叩頭蟲(C. watanabei Miwa),而大青叩頭蟲則是最常見的種類。大青叩頭蟲在台灣屬大型的叩頭蟲,體長3.6-4.4 cm。體色有許多變化,大致可以分為暗綠色型、藍綠色型和古銅色型,以暗綠型較常見,腹部的光澤與背面相同。除台灣外還分布在中南半島、中國等地。雌蟲交配後將卵產在樹幹上,幼蟲鑽入木中取食。成蟲在晚春到初秋時出現,夏天較多,白天經常可見於林間飛行或出現在構樹、血桐、食茱萸等樹上吸食汁液。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大青叩頭蟲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拉丁科名: Elateridae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中文科名: 叩頭蟲科
拉丁屬名: Campsosternu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種小名: auratus
中文綱名: 昆蟲綱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大青叩頭蟲
英文名: Campsosternus auratus
描述:
體型大。體表帶有金屬色,依體色可區分為深綠色、藍綠色、銅綠色與黑色 4 種色型。其中深綠色型較為常見,後藍綠與銅綠色較少,黑色型 (C. auratus niger) 僅分布於中國海南島。前額自中央向前凹陷呈三角形,點刻粗且多。口器屬前口式。複眼大。觸角黑色,短而扁平,向後延伸僅達前胸背板後角;觸角第一節向外側膨大,第二節明顯隘縮成鈕扣狀,第三至第十節為側扁之鋸齒狀,第十一節呈紡錘狀具假節。足呈黑色;跗節 5 節呈細長片狀,其上帶有刷狀毛;爪型式簡單呈暗栗色,爪間具兩根剛毛。前胸背板前側緣平順,邊緣帶有明顯的凸邊,後角略為向內彎曲;其上點刻粗,向兩側變密;寬度略小於翅鞘基部寬。前胸腹板突長,尖端多剛毛。小楯片寬大於長,呈六角形或橢圓形,中央低凹。腹部的色型與翅鞘相同;其上中央點刻細且疏,向兩側變粗加密。 為臺灣已記錄之麗叩頭蟲中最常見的種類。成蟲期在 4 至 10 月間。屬於日行性的種類,夜間偶有趨光的個體。成蟲取食果實或樹液。過去曾有記錄指出其幼蟲會鉆蛀松樹、杉樹及墨水樹,然而本屬之幼蟲為捕食性,成蟲之大顎亦難以破壞樹幹組織造成為害,危害林木一說應為誤植。
分布:
臺灣、蘭嶼、中國、越南、寮國、柬埔寨
作者: 謝瑞帆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