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天津武備學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黃春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津武備學堂於光緒十一年(1885)春由李鴻章所創,乃清末新式陸軍學堂的嚆矢,同時也為日後北洋新軍的肇基,以及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的骨幹。創辦之初原分砲、步、騎、工程四科;光緒十六年起,因建築蘆漢鐵路及關東鐵路之需,又增設鐵路工程科。學堂一切開支概由海防經費項下核銷。總辦先後計有楊宗濂、聯芳、廕昌三任,僅廕昌熟習軍事。
  學生來源概分三類:一是由淮軍各營挑選,二是招募幼童,三是由八旗子弟中挑選。其中以淮軍各營選派入堂肄業學生為主體;人數初僅一百五十名,後擴充至約三百名。在堂期限為二年,學成分發原部量材任事。至於招募的幼童生,則年限於十三至十六歲間,人數為四十名,修業期限為五年,前三年研讀中國經史、外國語文、天文、地理、繪圖及自然史;後二年則研究槍砲、兵法、戰略、戰術、築壘等。八旗子弟班則是為了培養滿族將材而設,其中不乏世宦子弟。
  在教習方面,漢教習率為科舉出身,洋教習則多為德國軍官包辦。另外由於學堂所重不在語文,而洋教習授課常用英文或德文,故授課時需備翻譯,這些人員則由京師同文館、總理衙門及駐外使館等處調任。至於操練教習則由淮軍將弁充任。
  在課程方面,分內堂課、外堂課配置。內堂習學科,旨在明其理;外堂習術科,旨在盡其用。諸生考核則有月試、季試兩種。此外亦常派遣學生至旅順和山海關等地實習,步、砲、騎及工程測量繪圖等皆須演練。至於學堂學生派赴出洋留學者,僅在光緒十五年辦理一次,前往德國深造,其中最有成就者即是段祺瑞。
  天津武備學堂歷史甚短,自光緒十一年開辦,至二十六年(1900)燬於庚子事變,為時僅十六年。李鴻章創辦此學堂,原意是要在中體西用理想下,養成文武兼備的將材,希望日後陸軍將允必由學堂出身。但結果事與願違,單只淮軍出身學生學成未為原部重用反受排擠,以及學堂授課幾全賴翻譯而費時多謬二項,即令教育成效大減。唯是時適袁世凱新建陸軍成軍,畢業生遂多集其麾下,構成日後北洋軍閥主體,影響晚清及民初政局甚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津武備學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