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我認定危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dentity Crisis
作者: 徐享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我認定危機是艾立克遜(E.H. 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的第五個發展階段,約從十二歲至二十歲,相當於佛洛依德(S. Freud)的性徵期,也相當於發展心理學中的青春期。
  艾利克森創立的心理社會發展論認為,人的一生都受到社會的、生理的、心理的交互作用所影響,亦即個體的能力會和漸漸擴大的生活空間相配合。人能夠不斷地使自我發展;自我使個體適應環境,而且是自我意識和認同的泉源。他認為人格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是一連串的自我危機。每次危機若得以順利解決,代表著前一階段到下一階段的轉變,也代表積極的適應,能使自我的力量增強。若不能順利解決危機,則不利自我的正向發展,而且會減弱自我功能。故每一階段有正反兩項目,依序是(1)信任-不信任、(2)自主-害羞與懷疑、(3)創新-罪疚感、(4)勤勉-自卑、(5)自我認定-角色混淆、(6)親密-孤獨、(7)生產-停滯、(8)統整-絕望。
  自我認定的危機是指在青年期自我認定形成的時期,個體在自我追尋中因為不能夠或不容易獲得自我肯定而感到焦慮的心理狀態。到了青年期,個體開始有了自我感覺,感覺到自己是個獨立的人,並期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認定的內在心理機制便是自我。他要與志同道合的人認同,他要與環境相調適。自我便有一種選擇的傾向來統整自己的態度、想法、才能、技巧,同時也有防範威脅、緊張、焦慮的能力。這些自我選擇與自我組合的心理特性,就叫做心理社會的認定(psychosocial identity)。
  自我認定危機便是把短暫的失敗轉為穩定的認定。人的一生每個階段都潛伏著危機,而以自我認定未獲順利發展所帶來的危機和不利的影響最為嚴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我認定危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