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興詩立禮成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興詩立禮成樂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在這三句話中,詩是指詩經三百篇,禮包括禮經和禮儀,樂則是指當時的樂,包括聲樂、器樂和舞蹈,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三種教材。
  孔子曾說:「詩可以興。」由於「詩」出自於人的感情,這種感情的語言在反覆的抑揚吟詠之間,可以進入人的內心深處,因而發揮鼓舞人意志的作用。「禮」則是以恭敬辭遜為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對於學者來說無論是人和人相處或是日常生活的起居,都能收到約束情感,表示尊敬對方之效;學者因「禮」能卓然自立,不為外物所奪,進退得宜。「樂」包括了舞蹈在內,藉著歌舞,可以從其中學到俯抑疾徐周旋進退起迄之節;配合著音樂更能陶冶人的性情,洗滌消融心中的邪穢與渣滓。〔朱熹集註〕:「故學者之終,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者,必於此而得之,是學之終也。」學習要達到精熟的境界,詩、禮、樂三者缺一而不可。
  對人的修養來說,詩使人激發情意,有振奮的作用,所以說是興;禮教人行為儀節、應對進退之道,是立身必不可少的軌範,外在行為表現合度,成了習慣,便成為人品的形式,然後可以內在化而成為性情。樂的功能在於陶冶性情,使人中心和樂,表現出來,自然有如溫良如玉的狀況。詩、禮和樂是人格教育的最有價值的材料,孔子的弟子得到孔子的教誨,成為賢人和君子的很多,便在於此。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興詩立禮成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