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那爛陀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纓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那爛陀寺,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施無厭寺,為中印度的古佛寺名,位於古摩竭陀國境內;其地在今拉查基爾(Rajgir)北方約十一公里處之巴達加歐(Baragaon)。相傳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語Sakráditya)為北印度曷羅社槃社比丘(梵語 )建立本寺,歷代相繼增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的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我國唐代玄奘曾留學於此。
  此寺的由來及沿革,據〔大唐西域記〕卷九的記載:這座寺院本來是菴摩羅園,後來有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來供佛,作為講經說法的場所,佛陀即於此處說法三個月,諸商人聞法而證聖果。佛涅槃後,此國鍱迦羅阿逸多(即帝日)王敬重三寶,卜占此地為福地,即興建為佛寺。
  至於寺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說伽藍之南菴摩羅林有池,池中有龍,名那爛陀,故取為寺名;一說佛陀前世修菩薩行時,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眾生,善好布施,德號施無厭,故取以為寺名。
  又據〔大慈恩三藏法師傳〕卷三記載:本寺於七世紀時為印度第一大寺,僧徒達萬人,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及術數等。蓋本寺初為唯識學派之中心,其後演變為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的論師如護法、堅慧、光友、勝友、戒賢、智光等人均曾先後於此講學,或擔任本寺住持。當時由印度來華之佛教諸師如善無畏、金剛智等亦曾修學於本寺。此外,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之留學僧亦不少,有我國的玄奘、義淨、荊州道琳、太州玄照,拜州道生及新羅之慧業等。
  西元八世紀初,笈多王朝沒落,印度教勃興,此寺亦頓告衰微;十二世紀末曾為伊斯蘭軍隊所毀。到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門開始對此寺作有系統的發掘工作,並成立了印度那爛陀博物館,以保存出土之文物製品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那爛陀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