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誠明之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張子全書‧正蒙‧誠明篇〕中說:「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聞見小知而已。」張載將「知」分為二類:一是感性之知,即聞見之知,是後天獲得的;一是理性之知,即誠明之知,是先天具有的。二者層次不同,他說:「充其德性,則為上智;安於見聞,則為下愚。」張載所重視的「知」是誠明之知,而非聞見之知。但他也承認聞見之知,有驗證的功能,有時也是需要的。他說:「聞見不足以盡物,然又需要他,耳目不得,則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內外之道,若不聞不見又何驗?」(〔語錄抄〕)
  誠明之知乃天德良知,是與生俱來的,非經驗的,故不可能經由聞見之知而產生。張載說:「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大心篇〕)德性之知不僅不依賴聞見之知,反而會受到聞見之知的束縛。張載又區分「誠明」與「明誠」之別:「自明誠,由窮理而盡性也;自誠明,由盡性而窮理也。」(〔誠明篇〕)其立論源於〔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亦即由至誠而自然明善道,叫作天賦之本性;由明善道而達於至誠,叫作人為的教化。故誠明之如係由盡性而窮理,蓋發揮人類與生具有之善良本性,自可通達萬物之理。
  誠明之知屬先天的良知,故基本上是道德的,無不善,而聞見之知層次較低,雖未必為惡,但卻有惡的可能。聖人具有誠明之知,故能與天一樣,無所不明。人雖生而具有誠明的本性,但「誠」的表現不夠,不似天和聖人之誠純出於自然;也就是說,一般人不免於「不誠」(欺騙,尤其常常自欺而不自知),要從明白道理上,知道誠的重要,努力避免「不誠」,如「不欺暗室屋漏」,就是無時無地不注意自己對「誠」的實踐,是「由明而誠」的途徑,達到本原的誠明境地,是從對「誠明之知」而實現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誠明之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