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康弟拉克的雕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atue of Condillac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康弟拉克的雕像指十八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感覺論(sensationalism)哲學家及教育家康弟拉克(E.B. de Condillac, 1715~1780)曾使用「雕像的想像」(fictions of the statue)來說明其「感覺(sensations)的出現即等於知覺(perceptions)」的看法,康弟拉克據此以為僅僅由感覺的出現即可產生所有的心智過程與結果。
  康弟拉克是盧梭(J.J. Rousseau, 1712~1778)的友人,亦是洛克(J. Locke, 1632~1704)的信徙,深受自然主義(naturalism)及經驗論(empiricism)的影響。在其一七五四年出版的著作〔論感覺〕(Treatise on the Sensations)中,宣揚了洛克「知識源於感覺」的學說,同時將洛克的「反省」(reflection)觀念除去,而成為一個徹底的感覺論者。為了說明感覺形成知覺的過程,康弟拉克使用了「雕像的想像」作為例子加以說明。康弟拉克想像出一座雕像,最初原來不具任何心智,但透過各種感覺的賦與,雕像所具有的感覺也逐漸細緻而複雜。最先是嗅覺,康弟拉克比喻說,「先以玫瑰花所具有的香味來打開雕像的鼻孔」,此時對雕像而言,它的世界充滿了玫瑰花的氣味。然後再以具有臭味的阿魏樹(asafoetida)取代玫瑰的香味,使雕像原處的世界成為具有多種氣味的世界,包括了氣味的對比。之後記憶能力因此興起,而期待也隨之而生。至於作為價值基礎的愉悅與痛苦也因而出現,香味所給予的是愉悅的感覺,臭味所給予的則是痛苦的感覺。
  由康弟拉克所作的想像過程,可以發現他視感覺的出現即為知覺,而感覺的出現也會導致心智活動的產生。如感覺較強烈者,會引起「注意」;當先前感覺一再出現時會形成「記憶」;而幾乎同時出現的新舊感覺則會帶來「比較」或 「判斷」。由於對於感覺的重視,康弟拉克進一步強調,感覺能力與推理能力是同時運作的。他說:「我們可以獲得證明,推理能力在人感官開始發展時即已出現。我們在早期之有感官的運作,乃因我們早期便會運用推理。」
  康弟拉克從「雕像的想像」中所主張之感覺論出發,進而強調感覺對教育的重要。他認為無論心理學或教育學問題均應考慮感覺論,學習科學應該遵循從事實、經驗到達思想、法則的程序;只有當兒童的教育按照知識形成的不同階段逐步進行時,才能有效地發展兒童的思想與智能。不過康弟拉克也強調,教育的最重要任務仍在教導兒童思維的能力,若未學會主動思考,就等於未受教育。
  康弟拉克的教育思想直接影響了盧梭、艾爾維修(C. A. Helvetius, 1715~1771)等人,形成了十八世紀時法國教育界重視感官唯實論(sensational realism)及自然主義的風潮。尤其是艾爾維修更高唱環境第一及教育萬能的主張,並認為人不過只是五種感官而已。不過康弟拉克等人「排除內在心智而主張身體是知識獲得的唯一工具」的過激看法,也受到傳統學者的強烈質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康弟拉克的雕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