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臺北市中山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hungshan Auditorium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機構。1932年11月23日,日本人拆除清代布政使司衙門舊址,由東京帝國大學建築科出身的井手薰主導設計,在原址動工興建「台北公會堂」,總工程費時四年,於1936年11月26日建造完成,面積共一二三七坪,建物總坪數則有三一八五坪,建築本體採用鋼筋混凝土之四層式鋼骨建築。1936年雕刻家黃土水遺作「水牛群像」由遺孀黃廖秋桂贈予「台北公會堂」,表演藝術方面則有現代舞者蔡瑞月、劉鳳學首度發表舞蹈創作,作曲家楊三郎第一次歌謠發表會,波士頓交響樂團及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第一次來台演唱會,歌手楊弦首度舉辦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俄籍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首度來台演講等藝文活動,都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1945年「台北公會堂」正式更名為「中山堂」,1992年內政部將中山堂列為國家二級古蹟,台北市政府也於1998年開始動工整修,並於1999年由原隸屬之民政局改隸屬新成立的文化局管轄,至2001年修峻完成,整修後的中山堂成功的轉型成為台北市表演藝術的重心,共有「中正廳」(1122席)、「光復廳」(500席)及「廣場」(8000席)三個提供藝文團體展演的場所。中正廳的舞台為鏡框式的舞台,建築初期是為放映電影及「開會式」會場而設計,2001年整修完竣後,舞台前區增加四座電動式升降平台,舞台區增加移動式之反射板,並加裝電動升降吊桿,可提供音樂、舞蹈、傳統戲曲等不同型態之演出。光復廳建築初期是以宴會為主之開放式空間,三樓挑空並有迴廊環繞,二、三樓間以樓梯連結,2001年整修完竣後,增設活動式舞台,可提供小型音樂、舞蹈、戲劇之展演及舉辦國際會議、展覽、發表會等功能。廣場為開放式之空間,適宜舉辦各類型藝文展演活動。2001年起台北市立國樂團進駐中山堂,與台北市中山堂管理所聯合策劃「中山堂-歷史開門」、「台北市傳統藝術季」、「中山堂廣場音樂會-市民有約」等系列活動,台北市文化局亦在此舉辦「台北電影節」、「兒童藝術節」、「台北藝術節」、「出版節」、「文化月」等大型藝文活動。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臺北市中山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