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直觀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uitionism(Intuitionalism)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直觀主義的解釋,第一是認為道德和宗教是認識精神真理的切近「器官」;第二是哲學的一派主張,假定絕對實在可以直觀;第三是現代哲學中,主張知識和生命依附於一系列切近的不證自明且必須的第一真理。
  依第三個命意,直觀主義的基本原則有似理論與實際二者,主張直觀和經驗有別,直觀不來自經驗,也不借助於經驗,而是給經驗常模,使經驗成為可能。直觀主義的擁護者穆爾(G.E. Moore, 1873~1958)認為:只有靠個人的直觀才可以指認出何者為道德的行動或道德的人;人的道德直觀的能力可以幫助人辨別是非善惡,如同知覺能助人辨認出顏色一樣。
  直觀主義可以避免道德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和情緒論(Emotivism)的謬誤。自然主義主張道德判斷到最後都可歸約為事實判斷,其主張往往被抨擊為犯了混淆「實然」(is)和「應然」(ought)的謬誤。情緒論主張道德判斷基本上是下判斷者的情緒的發抒,其觀點被批評為泯沒了道德判斷的特性。直觀主義一則可避免自然主義混淆實然與應然的謬誤,又可確保所有道德判斷的客觀性,使道德判斷不致只成為下判斷者情緒的抒發。
  直觀主義也可以用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斷或道德行動,如確實可以不經思索的判斷出某項行動是對的、某種狀態是合乎道德的或採取某項道德行動。
  所有直觀主義者都以思想為判斷的第一原則,或以即刻的不證自明之理為基礎。但目前多數直觀主義者承認並沒有對神的直觀存在。
  哲學家對直觀主義的批評也很多。大略有下列數端:
  1.在自然主義的理論架構,個人直觀的能力是客觀的,非常明確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人針對同樣的道德問題卻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道德判斷,這似乎表示「直觀」既不客觀也不明確;再則,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針對同一道德問題也可能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斷,表示直觀受到時空因素的限制,不是一種客觀判斷的能力。
  2.根據上述,既然我們都可能有不同的直觀,這就表示自然主義的理論無法解決價值衝突或道德衝突的問題,而這問題在現代社會中頗為嚴重,亟待解決。
  3.直觀主義只說明了個人的道德直觀判斷,並沒有說明個人在面對道德問題時往往運用了推理能力。而且個人在面對道德問題時的心理狀態、動機、欲望等在自然主義的理論中並沒有予以適當的考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直觀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