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斑長蠹蟲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Lichenophanes carinipennis Lewis, 1896 斑長蠹蟲 長蠹蟲科(Bostrichidae)全世界已知種類有89屬約570種。小型到中型甲蟲,體長一般小於2.5cm。體型兩側約略平行而圓厚,為或長或短的圓筒狀,前胸背板向前方突出,通常在背方遮蓋住整個頭部,且前胸背板的前緣常有瘤狀突起或短角;眼睛突出於頭部兩側;觸角8–11節,前面幾節呈絲狀,末端2–4節單向膨大為球桿狀,膨大的各節扁平而連結鬆散;跗節型式為5-5-5(前、中、後足皆5節跗節)。小型種類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象鼻蟲科(Curculionidae)的小蠹蟲亞科(Scolytinae),但是後者的屈膝球桿狀觸角(觸角第一節長,其餘節較短,狀如人的手臂)與長蠹蟲單純的球桿狀,可區分兩者。幼蟲為蠐螬型,身體的骨化程度低,頭小而胸部膨大,寬於腹部,足部頗短。成蟲為木蠹性,在野外會在枯死木樹幹或枝幹中鑽隧道產卵,一些種類則會為害人類積存的穀物或木材,少數種類甚至已變成全世界性的害蟲。幼蟲多半為食材性,其腸道中有共生的細菌,能將纖維轉換糖,成為可利用的養份。他們能為害林木、果樹、木材、甚至木製家具及建築原木等,少數種類也會取食積穀、塊莖、真菌,甚至書本,直接利用澱粉為養份。 長蠹蟲科在臺灣有13屬33種的紀錄。斑長蠹蟲是台灣的種類中體型最大的兩種之一,體長差異很大,從8–16mm,身上散佈金黃色的短毛叢,可以和全身黑色沒有毛叢的異長蠹蟲(Heterobostrychus haematipennis (Lesne))區別。觸角的球桿部位由末端3節構成,大顎大而尖銳,前胸背板前緣近乎垂直而平坦,上頭具有小齒和瘤突,翅鞘基部各有一個短的縱走隆條,跗節第一節遠短於第二節。本種在日本有蛀食榆科(Ulmaceae)枯死木的紀錄。夜間具有趨光性。 本種分佈在日本、中國、臺灣與東南亞各地。在臺灣分佈在低海拔到中海拔山區。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斑長蠹蟲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長蠹蟲科
中文亞科名: 長蠹蟲亞科
中文族名: 長蠹蟲族
拉丁種小名: carinipennis
拉丁族名: Bostrichini
拉丁亞科名: Bostrich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科名: Bostrich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中文總科名: 長蠹蟲總科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Lichenophane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中華民國
中文目名: 鞘翅目
拉丁目名: Coleoptera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Bostrichoide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斑長蠹蟲
英文名: Lichenophanes carinipennis
描述:
體長約13 mm,約為體寬之3.3-4倍;體型呈長圓狀,身體兩側平行;體色黑,有些閃亮。頭部佈滿皺紋、喉部佈滿顆粒狀突起;背面觀之可見眼睛;觸角11節,末三節膨大。前胸背板略呈球狀,佈滿顆粒狀突起,間雜金黃色細毛,前緣部份的細毛較不濃密;前緣及側緣具齒狀突起,齒狀突起朝前緣中央逐漸膨大,前緣中央則具一對最大的突起;基部兩側呈略圓滑之尖角。翅鞘密佈點刻,間雜金黃色毛叢,毛叢於兩側翅鞘排列成三至四列;除毛叢外,翅鞘表面亦佈滿細毛。兩側翅鞘面近基部處,各有一小條縱長隆脊,其表面粗糙,具點刻。翅鞘末端形成弧狀下降,截面不明顯。

分布:
此屬長蠹主要分佈於非洲,少數分佈於南美洲,僅此種分佈於日本、東南亞、南亞及臺灣地區。</span></span></p>
作者: 劉藍玉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