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瀉千里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變) |
漢語拼音: | yī xiè qiān lǐ (變) yí xiè qiā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一瀉千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ī xiè qiān lǐ |
解釋:
1.形容水的奔流通暢快速。如:「黃河之水,浩浩蕩蕩,一瀉千里。」《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回時乘著水勢,一瀉千里,好不順溜。」 2.比喻行文暢達,氣勢奔放。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一.文學》:「其文如源泉奔放,一瀉千里。」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坡詩放筆快意,一瀉千里,不甚鍛鍊。」 3.比喻口才的雄辯。如:「他一上場就口若懸河,一瀉千里,逼得對方百口莫辯。」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一瀉千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語本唐.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後亦用「一瀉千里」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或比喻快速下降且持續不停。 △「一落千丈」 |
|
典故說明:
「一瀉千里」意思是水勢奔流直下,通暢無阻。詞目中的「瀉」,即有水勢向下急流之意,所以會用「奔瀉」、「傾瀉」來形容水勢。當水勢極大時,水流就可以綿延而暢通無阻。在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中,看到詩人用「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對」來形容他與從弟二人分處兩地,雖僅一江之隔,卻彷彿有千里相對之遙。正因長江自穿過三峽後,即一路宣瀉而下,詩人用「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來形容滾滾長江,暢行無阻地奔流千里到東海,所以詩人眼前的形單影隻,藉滔滔而下的東逝水實景,發抒因山川的阻隔而「知音不易得」的無奈與感慨。這首詩中的「千里瀉吳會」詩句,就被認為是「一瀉千里」的典故來源。後來「一瀉千里」用來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亦用來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後世也有用「一瀉千里」比喻行情快速地下降。
|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水奔流直下,通暢快速。&比喻文筆流暢,氣勢奔放。&比喻快速下降且持續不停。 使用類別 用在「水流快速」的表述上。&用在「氣勢磅礡」的表述上。&用在「急速下降」的表述上。 例句
|
|
辨識: 近義成語 筆翰如流、一落千丈、江河日下、每下愈況 形音辨誤 |
|
典源: 唐.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詩〉(據《全唐詩.卷一七一.李白》引)淮南望江南(1),千里碧山對。我行倦過之,半落青天外。宗英(2)佐雄郡,水陸相控帶。長川豁(3)中流,千里瀉吳會(4)。君心亦如此,包納無小大。搖筆起風霜,推誠結仁愛。訟庭垂桃李,賓館羅軒蓋。何意蒼梧雲,飄然忽相會?才將聖不偶,命與時俱背。獨立山海間,空老聖明代。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當結九萬期,中途莫先退。
〔注解〕 (1) 淮南望江南:分處淮南道和江南道,隔江相對。唐太宗貞觀時代以「道」區分天下,其中淮南道與江南道中間隔著長江,以北為淮南,以南為江南。 (2) 宗英:族中傑出的人。 (3) 豁:音ㄏㄨㄛˋ,割裂、裂開。分割成二地。 (4) 吳會:指吳地,地在今江蘇省。 |
|
書證:
01.宋.陳亮《陳亮集.卷二一.書.與辛幼安殿撰》:「長江大河,一瀉千里,不足多怪也。」
02.明.歸有光〈上萬侍郎書〉:「譬行舟於水,值風水之順快,可以一瀉千里。」
03.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五:「方希直如奔流滔滔,一瀉千里,而瀠洄滉瀁之狀頗少。」
04.明.焦竑《玉堂叢語.卷一.文學》:「其文如源泉奔放,一瀉千里,又如園林得春,群芳組繡,讀其文信然。」
05.《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東坡來時正怕遲慢,所以舍舟從陸。回時乘著水勢,一瀉千里,好不順溜。」
06.清.黃宗羲〈唐烈婦曹氏墓誌銘〉:「此如黃河一瀉千里,非積石、龍門、呂梁之險,不足以見其奇。」
07.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坡詩放筆快意,一瀉千里,不甚鍛煉。」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一瀉千里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