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世界體系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orld-Systems Analysis
作者: 蔡清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比較教育學界的「世界體系分析」雖然借自社會學名家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概念與分析架構,實際上是針對比較教育研究長久以來忽視教育活動受到國際交流等因素之影響,僅以單一國家(nation-state)為研究單位的現象所提出之修正。事實上,許多國家教育問題爭論之源頭往往來自於國界以外,如近幾年日本屢次企圖改寫其歷史教科書所引發的國際爭端即是。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新興國家紛紛大力發展教育以培育建國人才,其發展策略卻常受到國際性組織或其原殖民宗主國(metropolitan countries)所左右,於是該派學者均認為欲深入探討一個社會或國家之教育,須從外部因素著手。較有名的代表人物有庫姆斯(P. Coombs)、卡諾伊(Martin Carnoy)、歐特貝克(Philip Aitbach)等。
  世界體系理論在分析各國教育發展的問題時,常常由下列幾方面入手:(1)國際援助機構及其角色:戰後各國教育建設復甦的過程中,各類國際組織如大型慈善基金會(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國際放款機構(international lending agencies)、各西方國家之技術援助單位(如USAID),以及跨國企業(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等,紛紛投入此項工作。這些組織彼此之關係如何?他們對新興國家教育活動之影響如何?(2)高等教育機構在世界體系中的角色:落後地區高等教育機構常常作為先進國家科技知識之買辦(agents),其研究重點亦常流於滿足西方學術界之好奇心而作;(3)在國際知識之創造與傳播上,此派學者發現世界上三十四個工業化國家擁有全世界百分之三十的人口,出版的書籍卻占全世界書籍的百分之八十一。這些書籍夾著西方世界之文化、價值、觀念不斷地流通到落後地區,複製了一批代言人。此外,較未開發國家之間的出版品卻少有交流之管道,增加了彼此之隔閡。
  世界體系分析的比較教育研究觀點曾經引起不少迴響,他們認為今後在鉅觀方面,應繼續加強對國際援助機構、高等教育學府、研究機構之角色進行研究。在微觀方面,諸如語言、課程、評鑑措施等影響教育發展之因素,其來自國際層面之比例,在運作之影響均應予以研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世界體系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