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傳統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Traditionalism
作者: 朱啟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傳統主義是指重視過去歷史所流傳下的宗教、道德、習俗等,並以之作為人們行為的準則或規範的一種論點。
  社會傳統主義者認為,昔日的宗教或道德的標準是美好的,而且是不容置疑的;這些過去人類的文化是祖先們的精神結晶,也是人類共同的財產,因此不容隨便加以挑戰。對他們來說,社會應將這些昔日的成果,加以保存與維護,並奉為圭臬;在教育的活動中,他們也就會推崇過去的道德標準或世界觀,並將之納入學習內容中。所以在我國過去的教材中,曾出現二十四孝的故事,如:孟宗哭竹、臥冰求鯉等。這些傳統不僅表達出當時人們如何重視孝道外,更要求學習者應予以效法。實際上,二十四孝的故事表達的只是為人子女者對於父母應抱持的態度,而不應當視為判定孝順與否的行為依據。這種過度的強調「美好的時光」(the good old days),容易使人陷於不知反省且無法掌握社會脈動的危險。對於教育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學一些不切實際的課程,故在課程領域中,有所謂的「劍齒虎課程」(The Saber-Tooth Curriculum),諷刺一個社會,學校為了教導警覺性,就要學生學習抓魚;為了鍛鍊學生力氣,就要他學習用棍棒打馬;為了培養學生勇氣,就要他學會抓虎。但是這個社會的河水早就乾涸了,而馬跟老虎也極稀少,雖然過去能藉由這些方式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但在時代及環境均異於往常時,一味地以傳統內容作為學習材料的教育活動,實在值得商榷。準此而言,社會傳統主義對於教育雖然有其正面的影響,即人們能由其中了解過去人類活動的內容,但同時也可能造成一些負面的作用,這是教育歷程中所當避免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傳統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