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iú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iú |
解釋:
[動] 1.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3.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5.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名] 姓。如漢代有求仲。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kiû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求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皮衣。段注本《說文解字.衣部》:「𧚍(裘),皮衣也。……求,古文裘。」清.段玉裁.注:「此本古文裘字,後加衣為裘,而求專為干請之用。」 2. 懇託、乞助。如:「乞求」、「祈求」。《漢書.卷八.宣帝紀》:「虛閭權渠單于請求和親,病死。」《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華佗》:「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3.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4. 找尋、探索、設法取得。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5. 貪圖。《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紅樓夢》第二三回:「且說寶玉自進園來,心滿意足,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 6. 招引。《易經.乾卦.九五》:「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史記.卷六一.列傳.伯夷》:「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7. 姓。如漢代有求仲。 |
|
注音: | ㄑㄧㄡ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求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