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事親養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事親養志」是說孝順父母的人,不只要有衣食供養,更要體念父母的心意,使父母快樂,才是真正的孝,出於〔孟子.離婁上〕。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是說,任事以事奉父母親最為重要,所以事奉父母是任事的根本。至於保守正道,則以潔身自愛、不做虧心事,不讓父母親蒙羞最為重要,所以潔身自愛是保守正道的根本。並舉出曾子事奉父親曾晳及曾元事奉曾子為例,說明兩種不同的事親方式:曾子事親能體貼親心,以事養父親的心意為原則,這種「養志」是上孝;到了曾元,卻不體會父母的心意,只注重口腹的奉養,這是「養體」,充其量只能稱為下孝。孟子認為,事親應該效法曾子「養志」的做法,才算是上孝。
  養體不養志,是一般人在事奉父母時容易犯的毛病,大多數人以為能讓父母衣食無缺,就算是盡了孝道;其實不然,例如〔論語.為政〕中記載子游問孝,孔子就一針見血的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事奉父母親如果沒有敬意,那跟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差別?子夏問孝時,孔子則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也就是說,事奉親長以和顏悅色最困難,因為一般的操勞、口腹上的供養,是稱不上孝順的。
  由此可見,奉養父母以體貼親心最為重要,因為父母需要的不只是表面上的衣食供養,而是子女的體貼關心,能體貼父母、滿足父母心靈的需求,才算盡了真正的孝道。老人尤其需要家人的溫暖和恭敬,所以心理的安慰比供給錦衣玉食還重要。
  老年人喜歡享受含飴弄孫之樂,像曾晳和曾子吃完後問是否有餘,就是想知道孫輩是否可以享受餘下的食物。曾子一定說「有」,使老人心中安慰。曾元卻謊說「沒有了」,全然沒想到祖愛孫的老人心意,不肯給孩子吃,而要留著再給老人吃;表面看來好像是重視老人,卻不知反而使老人感到遺憾,便是不會體貼親心。而且謊稱沒有了,也不是對父母誠意之道。故而曾元的孝,比曾子差多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事親養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