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悖德害仁 - 教育百科
悖 | |
德 | |
害 | |
仁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傅元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悖德」為背理逆亂,違反正道之意;「害仁」為凶暴殘虐,滅絕天理之意。語見〔張子全書‧西銘〕:「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張載云:「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西銘〕),認為人之形體既為天地之氣所構成,故人原本應具有天地之性,即天地之理,但後天環境,常使私慾滲入天性中,致人世間有「悖德」之事發生。他強調天理與人慾之區別說:「燭天理,如向明,萬象無所隱;窮人欲,如專顧影間,區區於一物之中爾。」(〔大心篇〕)人若依循天理行事,如同點燭一樣,目光向前,但見一片光明,而萬物皆呈現眼前;而依循人慾行事,就好比目光向下,專注自己的影子,而看不見其他物品。故朱子註曰:「不循天理而徇人慾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也,故謂之悖德。」 張載作〔西銘〕,揭示「天地萬物一體之仁」,表現出極大的深度與廣度。他認為「仁統天下之善」,至於行仁的方法,則發揮孔子「推己及人,泛愛天下」的思想。行仁可與天地合德,而「害仁曰賊」,即朱子註云:「戕滅天理,自絕本根者,賊殺其親大逆無道也。故謂之賊。」人皆為乾坤所資生,則天地為人之父母,人應秉持天理。人若違背天理,棄善濟惡,悖德害仁,將成為天之不才子;若人能循天理,盡人之性,以事親之心來事天,即是天之克肖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悖德害仁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