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從理論 - 教育百科
依 | |
從 | |
理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atellization Theory |
作者: | 徐享良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依從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奧斯貝(D.P. Ausubel)的人格理論。主要論點是:個人的自我發展,在兒童期是認同父母親,到了青少年期則認同同儕團體。其目的在獲得更多的安全感、認可及需求的滿足。 奧斯貝的依從理論,認為雙親在養育子女的互動過程中,從幼兒期、兒童期、直到青少年期。個體的自我發展從幼兒期的絕對依賴父母,逐漸發展到青少年後期相當的獨立自主。從依賴到獨立自主的發展過程中,以步入青春期時,親子衝突最為明顯而強烈。親子衝突要到青年晚期才會逐漸緩和,尤其到了雙親認識到並接受子女的獨立自主與責任時,這種親子衝突才告終了。這時已進入成人期。因此奧斯貝認為青少年期是兒童期到成人期之間的過渡期。 奧斯貝認為幼兒固然完全依賴父母撫養,但是當兒童漸漸發展成熟時,如果仍然依賴父母,則會覺得有傷自己的自我概念。為解決這種發展上的危機,會採取許多方法,方法之一就是奧斯貝所說的依從理論,亦即在兒童期,個體接受依賴父母,依從父母的意見行事,親子雙方都接受這種事實。父母是較有權利的主體,雙方都滿足於這種關係。雙親會期待子女符合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子女也以做到父母的要求來討父母的歡心。 當然,並非所有兒童的親子關係都是依從關係,也有非依從關係。大致而言,有下列兩種形式:「過度評價」和「低度評價」。前者是指父母過度重視子女要依據自己的理想和方法來行事,甚至由父母來規劃子女的生活;後者指父母忽視甚至拒絕子女的依賴需求,而傾向以冷漠的態度對待子女。 到了青少年期,由於自我及自我能力的發展,發展出自主的需求。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表現自我的能力,不再以取悅父母為行為的標準。還要獲得同儕的認可和讚同。因此一方面與父母衝突,以彰顯自己的獨立,一面依附同儕團體,以獲得安全感,滿足需求,所以尚未達到真正的獨立自主。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依從理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