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個別測驗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dividual Test
作者: 陳嘉陽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以實施方法而言,一心理測驗的對象為個人,即在同一時間內,一位主試者僅能將測驗實施於一位受試者稱為個別測驗,如比西量表與魏氏兒童智慧量表等都屬個別測驗;是標準化測驗的形式之一,是相對於團體測驗(group test)而言。
  個別測驗常具有下列三項特徵:
  1.典型的個別測驗,題目的呈現方式常要受試者做口頭反應或操作一些測驗材料,因此測驗時間較長。
  2.主試者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並受過特別的訓練。測驗時主試者比較耗力費時。
  3.題目類型的範圍較寬;測驗中的靈活性高;受試者對閱讀的依賴程度低。
  一般來說,個別測驗的優點有下列幾項:
  1.主試者對受試者的行為反應及作答方式,可以作詳細的觀察和記錄。主試者可確定受試者是否了解問題,也能評估個人的作答意願。
  2.主試者有充分的機會和受試者建立和諧親善的關係,可以深入了解受試者的反應情形與反應理中,在教育上具有診斷的價值。
  3.適用範圍較廣,既可用於較小年齡的受試者,也可用於年齡較大的受試者。
  4.較有變通性,有些測驗主試者可根據受試者先前的反應來選擇接下來要呈現給受試者的項目,受試者僅作答適合其能力水準之題目。
  5.在信度與效度方面,它與團體測驗沒有重大差別。
  但是個別測驗也有下列幾個缺點:
  1.實施不易,費時費事,難以大量應用,因此無法在短時間內收回大量資料。
  2.主試者須受過密集訓練且有豐富的使用經驗才能勝任,否則將影響測驗的效度。
  3.計分沒有絕對客觀,常須由主試者根據受試者的反應而決定如何評分。
  4.標準化樣本的規模小,因此取樣誤差較大,建立常模不易。
  個別測驗通常在臨床上和診斷上使用較多,以蒐集深入而周詳的個案資料。同時在測量幼童或殘障者也常須使用個別測驗,以確實觀察其反應情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個別測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