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江陣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òng jiāng zhè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宋江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òng jiāng zhèn |
解釋:
一種民俗武術表演的陣式。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組成,共一○八人。陣中備有盔甲、盾牌、短刀、雙斧等兵器,以表演傳統武術為主。或以為源出《水滸傳》中宋江操練部眾的陣式而得名。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宋江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ong-Jiang Team |
作者: | 陳耀宏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宋江陣在臺灣是一項結合民間宗教信仰與武術技藝的民俗體育活動。宋江原是章回小說〔水滸傳〕中的梁山泊首領之一,雖然延用其名,但實際上宋江陣並非源自小說中的朝代,亦非該人所創,而是明末清初鄭成功來臺後一種寓兵於農政策下的軍事訓練法,與明朝戚繼光的鴛鴦陣有許多相似之處。宋江所代表的是象徵著替天行道、忠義保家的形象,引用其名目的在效法梁山泊諸人之精神。鄭氏為使反清復明的大業能夠成功,來臺之後整飭軍備,並且訓練出一批藤牌兵,在農餘節慶的時候演練此陣法,藉以團結民心。鄭氏死後,滿清政令不彰、官吏腐敗,臺灣各地治安紊亂,且常有村落的械鬥發生,於是各鄉鎮地方乃組織民眾,演練宋江陣以保衛鄉人。尤其南部地區村落聚集較多,組織力較北部強,因此以南部的流傳較廣。日據時代因嚴禁械鬥,於是該項活動便藉著迎神廟會之時作表演,脫離了軍事訓練的型態而成為民俗技藝。 宋江陣取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漢之原意,含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然而全陣因人數過多,組成不易,鮮有完整的陣形,大多以七十二人或三十六人所組成。開始時由鑼鼓聲響引導,成員隨著聲音節奏各持兵器圍成一圈,向廟裡宋公爺致敬,然後齊聲喊噢而後散開,須反覆三次才正式進入表演活動。 眾人的服裝並無一定,大多全體一致即可,手持的武器,從藤牌到刀、叉、斧、棍、戟等等,舉凡十八般武藝均可列入隊中。在其身法方面,主要以八卦陣為主,依照八卦的紋路,往返繞行,再配上各項武技演練而成。另外尚有雙人連環陣、交叉五花陣、大花陣、刀馬陣、四梅花陣、蜈蜙陣、黃蜂出巢陣等,在該表演陣法中亦經常被採用。 宋江陣是屬團體組織的武術表演,陣容壯觀,演出時往往吸引群眾的駐足觀賞。平常在鄉間從事練習具有鍛鍊體魄的功能,而集結鄉民操練,對於團結民心,凝聚民力有相當大的作用,在民俗藝術價值之外,對臺灣實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宋江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Sòng-kang-tīn
|
又音: | Siòng-kang-tīn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宋江陣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