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劉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劉陽字一舒,號三五,明安福縣人。少受業於彭石屋、劉梅源(劉曉字伯光),見〔陽明語錄〕而好之,遂如虔問學於陽明;泊舟野水,風雪清苦,不以為意,陽明甚為稱許,以告諸生曰:「苟不能甘至貧至賤,不可以為聖人。」
  嘉靖四年(1525),鄉試中式,任碭山知縣,邑多盜,陽治以沈命之法,盜為衰止;旋示縣民以禮教,並變其風俗。嗣拜福建道御史,世宗改建萬壽宮為永禧仙宮,百官均上表致賀,御史群推陽為首,欲表賀,陽說:「此當諫,不當賀。」諸人以危言動之,卒不可。丞相嚴嵩欲籠絡之,陽不為所動,竟引疾歸。後徐文貞當國,被推舉為光祿寺少卿,不就;築雲霞洞於三峰,與士子講學其中,自鄒東廓沒,江右學者,多歸向陽。
  劉陽對師門之旨,身體精研,嘗言:「中,知之不倚於覩聞也;敬,知之無怠者也;誠,知之無妄者也;靜,知之無欲者也;寂,知之無思為者也;仁,知之生生與物同體者也。各指所之 ,而皆指夫知之良也 ,致知焉盡矣。」又說:「清明在躬,知之至也;養知莫善於寡欲。」以及說:「有不善未嘗不知,是致知;知之未嘗復行,是格物。」足徵其篤守師門之教。
  劉陽嘗謂師泉(劉邦采)曰:「海內講學而實踐者有人,足為人師者有人,而求得先師之學未一人見。」其意蓋欲以昌明師門之學為己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劉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