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反閃族(反猶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ti-Semitism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閃族(Semite)又直譯為塞姆族,包括希伯來人、阿拉伯人、亞述人、腓尼基人和巴比倫人等,現則特指猶太人。閃族人(Semitism)之稱,以猶太人為例,係就其性格、氣質以至某些特定信仰與習俗而言。反閃族即是對此等人懷有反感或表現明顯的反對行動,實際是對閃族的恨惡,直到十九世紀末期,幾乎與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全然無別。
  反閃族表現始於西元前四世紀,埃及人將一座位於尼羅河中小島上的猶太教堂搗毀;至今仍然厭惡猶太人。阿拉伯國家同樣反對猶太的民族主義運動者,在拉丁美洲、非洲、歐洲以至美國的同情阿拉伯國家者,反猶太人、反猶太民族主義運動,並無二義。納粹黨人曾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殺害六百萬猶太人,雖然也曾使文明世界良心不安,但若干國家仍然懷有反猶太的心理。
  現代反猶太人的形式與古代頗有差別。古希臘人反對猶太人,不在於猶太教的理論與實際,凡是其所知的猶太人的星星點點,都視為足資厭惡之列。馴至羅馬時期,仍然以自己的神話傳統與風俗為尚,卑棄猶太習俗。在二至三世紀間,禁止學習猶太法典,羅馬里帝哈德連(Hadrian, 76~138)且禁止猶太學者教授生徒;但克拉卡拉(Caracalla, 188~217)卻在西元二一二年頒給猶太人公民資格。至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280~337)在位期間(306~337)及其後繼者,禁止基督徒轉信猶太教,違者處死;但猶太人則可改信基督教。
  猶太人歷經困苦,卻仍繁衍不息,散布於歐洲,尤以義大利、法蘭西及西班牙為最。至十三世紀,天主教拉特朗第四屆大公會議(The Fourth Lateran Council)明白宣布,猶太人為化外人,不得與天主教徒有社會交往。英國於一二九○年驅逐猶太人;法國在歷次屠殺猶太人後,於一三九四年將猶太人驅逐出境;德國亦對猶太人加以種種限制;西班牙亦於一四九二年驅逐猶太人。至一五五五年,教皇保祿四世(Paul IV, 1476~1559)仍然認定猶太人為低劣民族,不同於天主教徒。至十七世紀,猶太人被排除於西歐和中歐各國,縱有存身之處,也只能群聚一起,往往不免受到迫害。在德國的猶太人移徙至波蘭者,於一六四八年為奇薩克人所殺。
  直至十八世紀末期,反閃族仍然混合著政治、經濟、智慧和信仰等因素。猶太人向被認為善於理財而吝嗇,聰明而善於自用,尤其宗教信仰的神祕性,即使強調民主自由的美國,對猶太人仍不免持有偏見,而缺乏對異民族透徹的了解,或缺乏了解的熱誠,就是反閃族最早的原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反閃族(反猶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