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含義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hán y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 yì
解釋:
  1. 包含的意義。
    【例】這句話的含義深刻,值得細細思量。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含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 yì
解釋:
包含的意義。如:「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值得細細思量。」也作「涵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含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notation
作者: 李奉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個字或詞可以適用的對象,其共同具有的特性,就是這個字或詞的含義或內蘊義。要了解一個字或詞的意義,固然要知道如何正確地運用它,但並不必要知道所有可以適用這一意義的對象;而且邏輯上,也無法完全舉出實例說明(參見「衍伸義」)。此外,一個字或詞的內蘊義,與其所定義的事物是否真正存有無關。傳說中的龍、鳳和麒麟等名詞,沒有衍伸義,即我們沒辦法指出實際存在的這些動物;但這些名詞還是有其含義。
  界定一個字或詞的意義時,最為簡便也較常用的方法是採用同義字(synonyms),即兩個字或詞所指的是相同事物(衍伸義),且它們其有相同的性質或特徵(內蘊義)。但嚴格地說,很少有兩個或字詞是完全同義的,只能說它們的含義最為近似,因而可以視為相等。很多字典,尤其是不同文字對照的小字典,都是使用這種含義的定義(connotative definitions)。
  有些教育哲學家在分析特定概念時,也喜從同義字的字源分析開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哲學」本身。哲學(philosophia)一字,是希臘語的「愛」與「智」(philos or philein and sophia)組合而成,也就是指對智慧的熱愛。再如,在分析教育與「灌輸」的差異時,有些學者認為區別的主要規準是內容,主張「沒有教條,就沒有灌輸」,因為灌輸(indoctrination)是「教條」(doctri-nes)的傳入。
  使用內蘊義的定義時,必須避免定義的循環,也就是避免被界定項與界定項相互循環。如果說三角形乃有三個角的圖形,就沒有達到說明三角形意義的目的。再者,定義中的界定項適用範圍也不要大於被界定項。例如,柏拉圖學園的學生將「人」定義為「二足無毛的動物」,有位哲學家迪奧真(Diogenes)從外面丟進去一隻被拔去羽毛的雞,質疑「這難道也是一個人?」他們才發現原定義的含義太少,致使其衍伸義太廣。
  一個字或詞的含義有時不同於其日常或字面上的用法。例如「母親」的含義可能不是「女性家長」,而是蘊涵著「溫暖的家」或「母愛」等態度與感情的意義。特別是所謂的「說服性定義」之應用,說者的目的在引起聽者的共鳴,並影響或改變聽者的態度。例如有人說:「張三真的是一條豬啊!」說者並不是真的將「豬」的衍伸義外延到張三的身上,而是反對張三作為「人」的含義(如人是理性的動物),並希望影響聽者能鄙視或厭惡張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含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