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比皆是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ì bì jiē sh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比比皆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關連字詞
相反詞: | 鳳毛麟角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ì bì jiē shì |
解釋:
到處都是。形容很多。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六.喪師衰經》:「世道不古久矣!朝為師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紅樓夢》第二回:「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也作「比比皆然」、「比肩皆是」。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比比皆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比比,每每、頻頻。「比比皆是」形容到處都是。語本《戰國策.秦策一》。 △「比肩皆是」、「摩肩接踵」、「觸目皆是」 |
||||||||||
典故說明:
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到處都是。
|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到處都是。 使用類別 用在「處處皆是」的表述上。 例句
|
||||||||||
辨識: 近義成語 俯拾即是、觸目皆是 形音辨誤 同 「比比皆是」及「觸目皆是」都有到處都是的意思。 異 「比比皆是」適用範圍較廣;「觸目皆是」強調放眼所見。
|
||||||||||
典源: 《戰國策.秦策一》張儀說秦王曰:「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餘韓成從,將西南以與秦為難。臣竊笑之。……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不攻無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1)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2),犯白刃,蹈煨炭(3),斷死於前者比比(4)是也。……」
〔注解〕 (1) 懷衽:懷抱,胸前衣襟。衽,衣襟。 (2) 頓足徒裼:以腳跺地,空手露體。徒,空。裼,音ㄒ|ˊ,袒露。 (3) 煨炭:熱灰火炭。煨,音ㄨㄟ,熱灰。 (4) 比比:宋鮑彪本《戰國策》「比」下多一「比」字,茲據補。 |
||||||||||
書證:
01.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七:「秉筆之士所用故實,有淹貫所不究者,有蹈前人舊轍而不討論所從來者,譬侏儒觀戲,人笑亦笑。謂眾人決不誤我者,比比皆是也。」
02.宋.富弼〈論辨邪正〉:「其有在方策者,比比皆是,不可殫引。」
03.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自後世惡直好佞,以直言賈禍者,比比皆是。」
04.《宋史.卷四二二.李知孝列傳》:「趣召之人,率皆遲回,久而不至,以要君為高致,以共命為常流,可行而固不行,不疾而稱有疾,比比皆是,相扇成風。」
05.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六.喪師衰絰》:「朝為師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
06.《紅樓夢》第二回:「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比比皆是 |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