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庫全書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ì kù quán shū |
解釋:
書名。清乾隆時敕編之大叢書,歷十餘年始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著錄凡一萬零二百八十九種,計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全書共分抄七部,分別存放在宮內、圓明園、承德、瀋陽、揚州、鎮江、杭州,建文淵、文源、文津、文溯、文匯、文宗、文瀾七閣以藏之。咸豐時,文源、文匯、文宗相繼被燬,存世者惟文淵、文津、文溯及文瀾四部而已。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四庫全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
介紹: |
清乾隆敕修清紀昀等奉敕編 清乾隆間寫文淵閣本 我國歷朝均以訪求典籍、編纂圖書,做為稽古右文的表徵。清初修纂《四庫全書》亦是此一優良傳統的延續。 《四庫全書》網羅歷代的重要典籍三千四百餘種,分裝成三萬六千餘冊,其內容分成經、史、子、集四部,部以下再分許多類。《全書》所用底本有採進本、內府本、敕撰本、通行本、進呈本、《永樂大典》本等,館臣逐一鑒別,擇其善本,並加以考證,體現了我國文獻整理、校讎嚴謹的傳統。 《四庫全書》的編纂,緣起於《永樂大典》的校 輯。乾隆三十七年(1772)初,詔令各省採進圖書,並開《四庫全書》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大體完成了修纂工作,十五年間動員文人學士三千八百餘人,先後鈔成七部,分貯故宮大內「文淵閣」、瀋陽故宮「文溯閣」、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圓明園「文源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以及杭州聖因寺「文瀾閣」,再加上翰林院的底本一部。但是經歷不到二百 年,就有三部(文源、文宗、文匯三閣)全燬,一部(文瀾閣)殘缺,翰林院底本也散佚殆盡。現存本院的文淵閣本,收書三千四百七十一種,共計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一冊、七萬九千三百餘卷,比傳存的文溯、文津兩閣本超出甚多,是存世最為完備、也最為精美的一部。 |
作者: | |
作品年代: | 清 |
作品尺寸: |
外觀尺寸(高、廣)31.8x20.5(公分) 版框尺寸(高、廣)22.4x15.4(公分) |
圖片: | |
資料來源: |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_四庫全書 |
授權資訊: | 相關規範均依「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1.0版」及「CC BY 4.0」辦理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