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神轎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shén jiào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én jiào
解釋:
  1. 放有神像或神符的轎子。
    【例】媽祖出巡時,沿途都有善男信女焚香向著神轎祝禱。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神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én jiào
解釋:
供神像或神符乘坐的轎子。如:「媽祖出巡時,沿途都有善男信女焚香向著神轎祝禱。」清.徐珂《清稗類鈔.朝貢類.廓爾喀貢使》:「使臣二人,衣糝金寬博之衣,紅紫色,冠如僧所戴者,中較高,上有金繡。各手素珠,乘四人肩輿,無蓋無帷,如廟中神轎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神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豐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神轎是神明御坐之物。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常見的文物,為神明出巡繞境時的乘御之用,多為木製,形式仿宮廟,如同人所坐的轎子,中間即有安奉神明的神座。其木雕精美,造型典雅,大多由民間藝匠所精心製作。由於是神明請離寺廟後的巡繞乘御之物,所以一般廟宇中除主祀的神明外,有時還要視其他主祀神的分身情況,至少有一頂以上的神轎。出巡繞境或進香時,神明即安奉於其內,即可由四人扛著,接受善信的燒香或放炮禮敬;或到達交陪廟時,以三進三退之儀表達相接之意。若是大型神轎則可增加人數,成為八人抬的大轎;不過較簡易的形式,則只由兩人前後抬著,神轎的形制較小,木制,而不加蓋,神像就固著於神座上。由於前後兩人在抬著走動或衝撞時,即所謂的「發輦」,抖動甚為劇烈,故需固定。就是大轎在發輦,犁大轎時,也需要將神像固著於座。較小的則是「手轎」,通常乩童或紅頭法師在問事辦案時,即由兩人或僅由一人手持小轎,在信徒問事之後,就用手轎在桌面的沙上或木板上快速書寫,指示事情,其作用有如扶乩的乩筆,民間通稱為「關手轎」。這種手轎雖因操作的需要而未安奉神像,但是仍是作為該一神明降神所憑之物,所以仍具有神轎的象徵意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神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în-kiō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放有神像或神符的轎子。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神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神轎輦轎仔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