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孔廟的體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伍振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孔廟為孔子廟的簡稱,亦名文廟,或稱夫子廟。最早的孔廟,是魯哀公於孔子歿後的第二年(同敬王四十二年,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闕里所立的孔子廟,收藏孔子的衣、冠、琴、車以及書籍等;迄今已有二千餘年。孔廟的體制自興建以來,歷經各朝各代君主帝王的封賜,日趨複雜;惟主體建築為大成殿,圜繞大成殿則有其他各種名稱及功能不同的建物。簡介如下:
1.大成殿、東西兩廡及崇聖祠: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通稱中殿,殿中奉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的神位;其東西兩廡則奉祀先賢先儒。崇聖祠在大成殿後方,亦稱聖祖殿,奉祀孔子的五代祖先。(四配、十二哲、先賢、先儒及孔子五代祖先姓名略。)2.櫺星門與泮池:櫺星門建於大成殿的正前方;「櫺」字為古「靈」字,神話謂天上星宿下凡為靈星,故櫺星門為取其「得士」之意。泮池或稱泮水,為櫺星門前向外彎曲的半月形水池,池上有拱橋。泮池源於古代諸侯之學泮宮,「泮」即半水之意,以示有別天子之學辟雍的四面環水。後世州縣之學亦稱泮宮,童生應試考取秀才(生員),稱為「入學」,前於至孔廟祭拜時,在泮池中摘取芹菜一葉,插於帽沿,以符〔詩經.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芹」的古意,故考中秀才,又有「遊泮」或「採芹」的別稱。3.明倫堂:明倫堂按「右廟左學」之制,皆建在大成殿西廳之後方,亦為當地學校之教室,入學的生員即在此接受學官的訓教。4.臥碑:臥碑始於明太祖洪武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禮部題奉欽字刊立臥碑,置於明倫堂之左,曉示生員。臥碑文參見〔欽頒太學訓飭士子文〕。以上建物為一般孔廟的基本建築,幾乎全國一致;其規模較大者,或有建碑坊、照壁、燎亭及瘞所等建物者,則各地不一。當然規模最宏偉、體制最完備的孔廟,首推山東曲阜的孔子廟;且全世界(包括日、韓、越等國)亦僅此一所,其他任何地方的孔廟均難與比擬。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孔廟的體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