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安德森,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derson, Lea (1959-)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英國現代舞蹈家、編舞家。生於倫敦,原在「聖.馬汀(St. Martin)藝術學院」學美術。1981年進入倫敦「拉邦中心」(Laban Centre, London)大學部。1984年畢業後與貝克(Teresa Baker)成立一個全為女性舞者的「Cholmondeleys舞團」。除了編舞演出外,她還在「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教授動作表現,並參與戲劇製作。1987年以傑出編舞、表演和教學獲得GLA獎。同年,再獲得Digital舞蹈獎。1988年她獲得邦妮.柏德(Bonnie Bird)編舞獎,之後成立另一個全為男性舞者的「Featherstonehaughs舞團」。安德森對性別的特徵問題很感興趣,她喜歡把玩並向這些特徵挑戰,從中引發出性別及身體識別等各種不同的表現趣味。由於她的美術背景,所以她對視覺媒體傳達的訊息非常敏感,從電視、電影、服裝雜誌、廣告和明信片中研究身體動作的表現和流行文化之間的關連,然後把它們轉化為舞蹈的符號和象徵。她的舞蹈也很注重臉部、眼睛的表現,配上富有象徵性的手語動作和節奏,串連成一組組的舞句,這些舞句可以從個人出發漸漸延伸至群體,然後利用重複的技巧漸漸增加厚度,形成一種暗示族群的肢體語言,讓人印象深刻。她還愛把複雜的動作空間壓縮成不同的畫面,而服裝的設計也常常和時髦的流行文化相呼應。重要作品:《姊妹花》(The Cholmondeley Sisters, 1984)、《尋妮孿生姊妹》(Cholmondeley, 1984)、《老套》(The Clichés, 1985)、《假期》(The Holiday, 1985)、《Baby, Baby, Baby》(1985)、《龍》(Dragon, 1985)、《馬蓮娜港灣》(Marina, 1986)、《Tease the Sneeze, 1986》、《蒼蠅與烏鴉》(The Fly and The Crow, 1986)、《Fish Wreck, 1987》、《No Joy, 1987》、《但我們不知道我們說了些什麼》(But We Don´t Know What We´re Saying, 1987)、《The Big Dance Number, 1987》、《田園歌》(Pastorale, 1988)、《Clump, 1988》、《夜香水》(Parfum de la nuit, 1988)、《肉和血》(Flesh and Blood, 1988)、《旗》(Flag, 1989)、《Cross Channel, 1992》、《緊身衣、鏡頭、行動》(Tights, Camera, Action, 1992)、《生日》(Birthday, 1992)、《完美的一刻》(Prefect Moment, 1992)、《Jesus Baby Heater, 1993》、《非常》(Precious, 1993)、《The Bends, 1994》、《玫瑰花魂》(Spectre de la rose, 1994)、《等候》(Waitting, 1994)、《喬安》(Joan, 1994, TV)、《Metalcholica, 1994》、《Khovanshina, 1994》、《去拉斯維加斯》(Go Las Vegas, 1995)、《車》(Car, 1995)、《六美人》(Les six belles, 1997)、《身上畫上了已貢.希勒素描的弗雄兄弟》(The Featherstonehaughs Draw on the Sketches of Egon Schille, 1998)。
參照:
Judith Mackrell《Cholmendeleyism》1986、Sherril Dodds《Lee Anderson and the Age of Spectacle》1995、Judith Mackrell《Out of Line》1992、Longman《Dance Handbook》1998.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安德森,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