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室實驗 - 教育百科
實 | |
驗 | |
室 | |
實 | |
驗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aboratory Experiment |
作者: | 黃國彥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實驗室實驗是實驗研究的一種類型,它要求完全或嚴格控制混淆變項,並精確地操縱自變項,以觀察其對依變項的影響。為了達到此一目的,研究者都把研究對象請到實驗室內進行研究。 除了實驗室的情境控制外,研究者為求研究結果的精確性,還常常使用隨機安排原則,有系統的操縱自變項以及分配研究或實驗組別。此外,實驗者對其研究的變項均予以嚴謹的操作性定義,俾使研究問題具體化。因此之故,實驗室實驗要求精確測量(precise measurement),減少誤差。實驗室實驗具有三項目的: 1.它是一種在完全控制的情況下,探求變項間因果關係的方法。實驗者質問的是:X與Y是否有關?它們的關係如何?它們之間關係的強度有多大?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它們的關係會改變?換句話說,實驗者欲尋求Y=f(X)的函數關係,以界定XY事件間的因果關係。 2.它具有檢驗理論的預測性。例如,從眾行為在實驗室中極易驗證。許瑞福(M. Sherif)一九三五年運用自動效應,把受試者帶入暗室中,要求受試者判斷牆上光點移動的距離。他先讓受試者單獨在室內作判斷。然後再將受試者分成幾個小組(每3人1組),再要受試者在小團體內輪流判斷光點移動的距離。結果發現受試者單獨判斷時,彼此之間相當懸殊,變異很大。可是,在小團體時,受試者的判斷會逐漸趨向一致,變異減小。利用其他的刺激,許多的實驗都證實「從眾行為」的發生。 3.它能夠修正理論與假設,以期建立更完整的理論系統。實驗不但對上述的從眾行為具有預測性,並能進一步深究其形成的過程。經過多人實驗結果,對從眾行為的過程提出三種的補充,即個人屈服團體的壓力而改變自己的言行,可分為順從(避免團體的懲罰),內在化(相信大家是對的)以及認同。因此,從眾行為的詮釋也因而更為完整。 雖然實驗室賞驗是人類的重大創見之一,但是它應用於教育研究時仍有其限制。歸納起來,其主要的限制如下: 1.人類行為複雜多變,個別差異極大,以致實驗者無法對實驗情境中之有關變項完全控制;基於安全或人道的理由,實驗者不能隨心所欲的操縱變項,以致不易收到預期的實驗效果。 2.實驗室實驗重視控制,其情境容易失去人類生活的真實性,因此實驗結果不易推論到現實生活之中。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驗室實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