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古典教育風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assic Education (Style and Spirit)
作者: 蘇永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古典教育風尚,係指西洋教育史上自從文藝復興以後,對於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學習及古籍經典的學習,成為教育的風尚;這也是古典教育的代表,此種復古風認為美好的事物盡存於過去。這種教育一直經過宗教改革、工業革命仍屹立不搖;英國到了十九世紀後半期,科學教育運動興起後,古典教育的風尚才逐漸退潮,但在大學裡仍有「古典研究系」(Department of Classical Studies)的設置。
  文藝復興所要復興的就是希臘、羅馬文明的精神,其人文主義(humanism)正與中世紀的神學相對立;而透過古籍經典的學習,正是了解希羅文明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教育上,對於這兩種語言的學習則是必要的。逐漸地,這種專門學習古典語言的學校,就演變成今日的中等學校;一方面它是以貴族子弟為主的教育,並不太強調實用性,另一方面,古典語言的學習也變成是就讀大學的準備。這種中學或稱為公學(public school),也有的叫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因為文法是學習古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就整體而言,古典語言學習的過程相當長久而單調,從最初步的讀、聽,到文法的熟悉,以至古典文學作品的欣賞,必須經過好幾年;且這些古典語言並非日常用語,只在學術圈及宗教等活動中使用。在學習上,各種語言之間互譯,是經常使用的方法。其流弊只強調文辭之美,只模仿古典作家,而無實質內容,逐漸變成一種形式主義(formalism)。這等於是把學習古文經典本身當作目的。
  古典教育在延伸到今日的過程中,面臨了地方語言和科學等實用科目的對抗,才逐漸退卻。歐洲各國地方語言的教學是在普及教育時所使用的,自從宗教改革以後,新教為了使每個人能看得懂〔聖經〕,主張普及教育,而〔聖經〕也被翻譯成德文、英文、法文等。在舊教方面,耶穌會仍堅持使用拉丁文,只有皇港的「小學校」用法文,可是,當各國語言的實用性日高,且也逐漸發展成學術用語後,古典教育的裝飾性就越來越強,連耶穌會也不得不教各地方語言。其後科學實用科目的興起,對古典教育更是有致命性的打擊。到了二十世紀,因古典教育的實用性越來越低,因此就逐漸萎縮。
  西方的古典教育在西洋教育史上影響相當深遠,可說是貴族子第的表徵,因為並不強調其實用性。這與中國傳統上為應科舉而念的古文有相類似的地方;中國也是要到民國八年(1919)的五四運動後,白話文才逐漸取代了文言文。古典教育在今日看來實用性不高,但其本身仍有陶冶心靈、啟發智慧、道德教誨等教育功能,不可完全抹煞。事實上,在各種人文學科中,仍需閱讀許多古籍經典,汲取古人的智慧,明白原創思想的來龍去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古典教育風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