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心即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心即理」說係宋儒陸象山所倡,他曾說:「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此說後經陽明加以發揚光大。
  所謂心即理,據〔象山語錄〕:「今之學者,只用心於枝葉,不求實處。孟子云:盡其心,如其性,如其性,則知天矣。心只是一個,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聖賢,其心亦只如此。此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為學只是理會心。」象山勘透一切,直達本源,肯定吾人之心體甚大,與天相同,充盡吾之良心,發揮理性,便可知天,這種天人之學,便是聖賢之學。象山讀古書至「宇宙」二字,當下體認「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說:「東海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焉,西海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焉。」足徵此心此理,超越時空,不受任何限制。
  陽明於此,加以發揚,認為心之本體,即是天理;又認為「心外無理」,天理只存在吾人本心之中,人一旦喪失本心,即喪失天理。
  關於「心外無理」,陽明答學者所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自形體外表來說,人與花是不同體的,但自「感應之幾」上看,人心與花同體。蓋因沒有花,人就看不見花;沒有人,花的顏色亦無從明白。人之所以明白,乃因心靈的妙覺作用;花使人明白,人亦使花明白。這就是主客觀合一,不偏於唯心或偏於唯物,而是心物合一渾然一體的境界,也就是「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即理」的精義所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心即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