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qíng xù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情緒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qíng xù |
|
解釋:
1.纏綿的情意。南朝梁.江淹〈泣賦〉:「直視百里,處處秋煙;闃寂以思,情緒留連。」唐.韓偓〈青春〉詩:「光陰負我難相遇,情緒牽人不自由。」 2.心情。唐.韓偓〈春閨詩〉二首之一:「醒來情緒惡,簾外正黃昏。」宋.丘崇〈洞仙歌.豐肌膩體〉詞:「鎮獨立黃昏怯輕寒,這情緒,年年共花憔悴。」 3.由外在刺激或內在身心狀態,所引發的喜、怒、哀、懼等個體主觀感受與生理反應。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情緒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Emotion |
| 作者: | 張景媛 |
| 日期: | 2000年12月 |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情緒」一詞定義頗多,依情緒理論而不同。不過情緒的探討與動機的研究密不可分。有關動機的理論很多,各家以不同的觀點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動機。如馬士洛(A.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佛洛依德(S. Freud)的心理分析論或是班杜拉(A.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都曾對動機加以解釋。情緒也像動機一樣是會引起個體的行為反應,同時,情緒也可能伴隨個人的動機而生。討論動機時,注意的焦點在行為目標上,而非心理感受。但是在討論情緒時,則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觀的、情意的因素上。 早期心理學家曾以各種方式了解人的情緒狀態,也曾針對情緒的生理反應加以研究,如情緒激動時會產生口乾舌燥、心跳加速等的生理現象。還有利用多筆記錄器來測量因某些原因而產生的生理變化,包括血壓、呼吸及膚電反應等。 至於情緒的理論,有詹蘭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丹麥哲學家蘭吉(C.G. Lange)先提出此說,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 James)繼之,遂合成一論。他們都認為情緒是由身體內的生理變化所造成,身體變化是因,情緒是由身體變化而生的知覺。這種說法引起許多爭論。後來,又有坎巴(坎農(W.B. Cannon)和巴德(D. Bard))二氏情緒論(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他們反駁詹蘭二氏的情緒論,認為情緒的產生不是在生理變化之後才有的;情緒和生理變化其實是同時產生的。也就是說,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對事件有所覺知而產生的。而夏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則強調個體對自身的生理變化與事件兩方面的認知,都是造成情緒反應的原因。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情緒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名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相似詞: | 【心情】 |
| 對應華語: | 情緒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情緒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tsîng-sū
|
解釋:
|
|
| 又唸作: | (情緒, tsîng-sû)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情緒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