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異口同聲 - 教育百科
ˋ
ˇ
ˊ
  • 漢語拼音 yì kǒu tóng shē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ì kǒu tóng shēng
解釋:
  1. 大家都說同樣的話。形容眾口一辭,意見相同。
    【例】眾人異口同聲的要求老闆改善工作環境的品質。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異口同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眾說紛紜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ì kǒu tóng shēng
解釋:
大家都說同樣的話。形容眾口一辭、意見相同。《抱朴子.內篇.道意》:「本無至心,而諫佈者,異口同聲,於是疑惑,竟於莫敢。」《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侯爺見異口同聲,認以為實,連忙起籤,差原捕楊洪等,押著兩名強盜作眼,同去擒拿張權起贓連解。」也作「異口同辭」、「異口同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異口同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不同人的嘴裡說出同樣的話。形容眾人的說法或看法相同。語本《戰國策.齊策一》。
典故說明:
「異口同聲」典源作「異人同辭」。《戰國策》為古代史學名著,原作者不詳,由漢朝劉向編訂而成,是記錄東周後期諸國爭戰,縱橫家為君王所擬定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之史書。《戰國策.齊策一》記載了秦軍借道韓、魏兩國去攻打齊國,齊威王因此派章子率兵應戰。當齊軍與秦軍紮營,互相對峙時,使者往來頻繁,於是章子便派部分軍士把徽章換成秦軍的樣子混入秦軍。此時齊國的探子回報説章子帶領齊軍入秦,齊威王聽了之後並沒有什麼反應。接著又有探子回報說章子率齊軍向秦軍投降,齊威王一樣也沒有什麼回應,這樣的狀況發生了好幾次,朝臣就問齊威王說:「不同的探子都一致地説章子敗降了,國君為何不派其他將領發兵擊殺他呢?」齊威王因為堅信章子的忠誠,所以回答説:「章子絕不會背叛我的,為何要派兵擊殺他呢!」過沒多久,就傳來齊軍大獲全勝的捷報。後來「異口同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眾人的說法或看法相同。「異口同聲」較早的書證如《抱朴子.內篇.道意》:「本無至心而諫,怖者異口同聲,於是疑惑,竟於莫敢。」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形容眾人的說法或看法相同。
使用類別

例句
  1. 試吃過後,大家異口同聲認定這款產品的口味最特別。
  2. 今年公司獲利大增,員工們異口同聲地希望可以加薪。
  3. 校長的退休餐會上,教職員們異口同聲,稱讚他是位好校長。
  4. 病蟲害常造成農作物歉收,農民異口同聲地希望政府能幫忙解決。
  5. 面對那個國家無故發動戰爭,各國領袖紛紛異口同聲地加以譴責。
書證:
01.《抱朴子.內篇.道意》:「左右小人,並云不可,阻之者眾,本無至心而諫,怖者異口同聲,於是疑惑,竟於莫敢,令人扼腕發憤者也。」
02.《初刻拍案驚奇》卷二○:「眾人異口同聲,讚嘆劉公盛德。」
03.《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侯爺見異口同聲,認以為實,連忙起籤,差原捕楊洪等,押著兩名強盜作眼,同去擒拿張權起贓連解。」
04.《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卷七○.雍正六年六月》:「大凡内外諸臣之陳奏者,若其事果實,雖一人之言,朕亦信之;若其事不實,雖數百人異口同聲,朕必能察其情偽也。」
05.清.張玉書〈蠲免儀真縣坍江田糧碑記〉:「閱數年,而大江南北百城頌徳,異口同聲,咸紀述公績,以志不朽。」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相似詞 眾口一詞 相反詞 莫衷一是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