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擒拿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ín ná
解釋:
  1. 捉拿。
    【例】警方在半個月內就擒拿到這起命案的元凶。
  2. 一種利用反關節制服對手的武術手法。
    【例】他利用擒拿,輕而易舉的制伏了對方。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擒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ín ná
解釋:
1.捉拿。《西遊記》第三回:「著龍神回海,朕即遣將擒拿。」《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朝廷緊要擒拿唐賽兒。」
2.一種利用反關節制服對手的武術手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擒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hin-Na
作者: 藍孝勤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擒拿是中國拳術四大技擊法之一。其特點是以人體解剖結構、筋骨活動規律和經絡學說為依據,採用刁、拿、鎖、扣、扳、點、纏、切、擰、旋、封、閉等格鬥手法,拿敵一部,制敵全身,為進行擒伏與解脫,控制與反控制的專門技擊術。擒拿歷史悠久,〔春秋公羊傳〕莊公十二年記載:「宋代萬怒,搏閔公,絕其脰。」所謂絕其脰,就是使用擒拿法中的鎖喉法,使之氣絕而亡。由於擒拿有明顯的技擊作用,故為歷代兵家所重視。在明代,此法已成體系,戚繼光在〔紀效新書‧拳經捷要〕中介紹各拳術名家時就有「鷹爪王之拿」的記載。
  擒拿手法有七十二拿之說,但不同拳系使用的擒拿技法,亦有差異而各顯特色。如少林拳擒拿十八法中包羅摔、打、踢等法。陳氏太極拳擒拿法其特點為螺旋纏繞,鬆活彈抖 ,突出一個「纏」字,分裡外纏、上下纏、左右纏、大小纏、順逆纏,著重腕、肘關節技法的施用;其法有纏腕拿、刁腕拿、鎖頸拿、轉腰拿、十字拿、封喉、截肘、撞打與彈抖等。八卦掌擒拿術特點為一觸即拿,拿打結合,於穿閃走轉中拿鎖擒扣,分拿骨、拿筋、拿穴三類,側重拿骨並與八卦招式相結合:所謂拿骨是指反背對手關節運動規律,使之超出關節活動限度而受制的方法,並可概分為擰剉法與扳折法。拿筋是指抓拿對方肌鍵、肌束和韌帶,使之與相連骨骼或肌束分離,失去其加固關節、牽拉骨骼運動能力的方法。拿穴是循經抓拿對方穴位,截閉氣血流通,影響神經對肢體的支配,妨礙四肢正常運動的技法。基本上以拿骨法運用最普遍。
  擒拿基本手法按關節活動與運用特性,有十七字訣:拿、纏、背、卷、壓、展、蹬、抱、轉、鎖、分、抓、推、搬、摳、托、點。有歌曰:「單擒隨手轉,雙擒捏帶擎;單拿手腕肘,雙拿肩胯走。」若能精於人體結構解剖之學並擅於掌握生理、神經活動之現象,以上述十七字訣為本,靈活組合運用,又何止七十二拿之數,以此則防身克敵之效足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擒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