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師倦怠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acher Burnout/ Teacher Turnout
作者: 陳密桃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師倦怠感是教師在教育情境的要求下,由於無法有效因應工作壓力與挫折,導致情緒低落、態度消極,甚至引發生理、心理的困擾,終至對教育工作感到厭倦,缺乏熱忱與成就感的現象。
  影響教師產生倦怠感的因素相當複雜,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大致包括社會、工作情境以及個人等三項因素,(1)社會因素:主要來自教師或學校負面的公共形象,政府及社會大眾的支持不夠,傳播媒體對教師或學校的多方責難與偏頗的報導,以及家長未能充分配合與關心;(2)工作情境因素:主要來自於行政組織及教學專業上的限制;在行政組織方面,包括角色衝突及角色不明確、缺乏行政支持與決策參與、不當的視導與管理、工作表現良好未獲得回饋或讚賞、非自願的工作調動、缺少晉升的機會、行政干預太多、缺乏溝通聯繫、教學設備與教學資源不足、工作環境汙染、待遇偏低(跟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等;在教學專業方面,包括來自學生的因素及來自教學工作的因素;來自學生方面如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低落、學生的暴力與破壞行為、學生的態度冷漠及缺乏對教室常規與教師權威的敬重等;來自教學工作方面如缺乏教學成就感、師生關係不佳、缺乏學生的回饋、工作負荷太重、工作時間過長或時間不敷使用、班級人數太多、資料填寫繁瑣、學生訓導問題以及學校所重視的偏離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等;(3)個人因素:主要來自於教師本身的條件限制,如教師本身能力不足、專業訓練不夠、無法有效處理學生問題行為。此外,教師本身的人格特質,如理想完美主義傾向、高成就動機、對工作高度成就取向、低自我概念等,都是產生倦怠感的因素。
  教師產生倦怠感的程度因人而異,綜合若干學者的研究,分為生理上、認知上、情緒上以及行為上等四種類型,(1)生理上的症候是從長期的疲勞、對疾病的抵抗力減低,以至於使用藥物異常等;(2)認知上的症候係指以譏諷、刻板化與無人性化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同事及上司;(3)情緒上的症候則為情緒低落及無助感;(4)行為上的症候包括埋怨、曠職、遲到早退以至辭去工作或專業職務。
  有關教師倦怠感的研究取向有二:其一是心理分析採用個案研究,以心理學的觀點解釋或描述倦怠感的病因及過程;另一為社會心理學之研究取向,注重情境與個體間的關係,以問卷調查及晤談法廣泛而有系統的蒐集各種資料,提供實證研究的基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師倦怠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