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戰士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ris
作者: 張麗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為印尼一種戰鬥形態的儀式舞蹈。巴里斯(Baris)的意思為一排或一列,及一隊軍士,指的是為峇厘國王而戰的戰士。最初是一種宗教儀式,在寺廟慶典中以一人戰士和他們的武器奉獻給神明,舞蹈可由舞者所持的武器來區分矛槍、短劍、弓、劍或盾。該舞大多由中年男子演出;身穿白衣、頭戴兩邊各飾一朵花之白色三角帽、手執黑銀色相間長茅,排成兩橫排面相對進行一幕模仿戰鬥的舞蹈。而宗教儀式的巴里斯舞又稱為巴里斯傑地舞(Barie Ged´e)。如為英雄戰士的獨舞之舞劇形式,必含有對白,劇中以一系列的獨舞作為序幕,表現的是戰士在沙場上的英勇神武,目前的巴里斯獨舞便由此演變而來,稱為《巴里斯潘黛》(Baris pendét)。到中年之前能將此戰士舞(Baris)表演得好是每位王子必備的條件,因此他需要長期受嚴格訓練,使在舞蹈過程中能控制全身肌肉,各部位運用自如,並善作面部感情表現和具有好的聲音來表達言辭等能力。相對的《潘黛舞》的舞者在序幕時雙方先醞釀一段表現的韻律;即做出緊張激烈兇猛樣之動作與表情,直到每人均能拔出全柄之短劍與對方表演一場決鬥,直到一方被擊敗時始停止動作。伴奏是使用甘美朗(Gamelan)和鑼。舞者身著緊身衣褲,胸前繫圍巾,上懸有以金葉覆蓋之細條布,頭戴飾有Jempaka花之三角帽。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戰士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