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n |
解釋:
[名] 1.用木或金石等所刻成的圖章。如:「官印」、「鋼印」、「玉印」。《史記.卷六九.蘇秦傳》:「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2.痕跡。如:「腳印」、「手印」。 3.印度的簡稱。如:「中印條約」。 4.姓。如唐代有印倫。 [動] 1.在物體上留下痕跡。如:「烙印」、「印上指紋」。 2.印刷。如:「刊印」、「排印」、「翻印」、「這本書已經印好了。」 3.符合。如:「心心相印」。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ìn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原指官用圖章,後泛指木或金石等刻成之圖章。《說文解字.印部》:「印,執政所持信也。」《史記.卷六九.蘇秦列傳》:「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宋.艾性〈與圖書工羅翁〉詩:「翁持鐵筆不得用,小試印材蒸栗色。」 2. 蓋章。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印章制度》:「正面刻字如秦氏璽,而不可印,印則字皆反矣。」 3. 痕跡、留下痕跡。如:「烙印」。《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張狼因父母做主,只得含淚寫了休書,兩邊搭了手印。」 4. 印刷。《福惠全書.卷一一.刑名部.差拘》:「用紙一方,刊印同票式。」《文明小史》第三四回:「想因此發財,不惜重價購買教科書稿本,印行銷售,於中取利。」 5. 符合。如:「心心相印」。明.徐渭〈奉答馮宗師書〉:「況徐之注經,其於各章雖詳略後先與經絕不相印,卻未嘗遺其一簡。」《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將經文大書,下面採諸經子史的話印證,教子弟們自幼習學。」 6. 印度之簡稱。如:「中印條約」。 7. 姓。如春秋鄭國有印堇父。 |
|
注音: | ㄧㄣ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印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