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gǎi gé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改革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關連字詞
| 相反詞: | 因襲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gǎi gé |
|
解釋:
去故更新。《後漢書.卷六一.黃瓊傳》:「覆試之作,將以澄洗清濁,覆實虛濫,不宜改革。」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改革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Reform |
| 作者: | 賈馥茗 |
| 日期: | 2000年12月 |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改革」的含義是「除舊布新」以見進步,一則在於改變現存的不滿意或不完美之處,積極的使之廢除;一則在於建立「新猷」,產生新氣象;重要的是趨向於「好」或「善」的途徑,並非一意破壞。照英文字reform結構看,即是重新形成。 改革的觀念,在西方受傳統文化影響,對宗教、倫理和政治等一反容忍的態度,產生改革的意識,自中世紀萌芽,至十五世紀前後,首先出現了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的宗教改革,創立新教,改變了天主教會的若干措施和弊端,也改變了一些信仰的方式。至十七世紀前後,培根(F. Bacon, 1561~1626)提倡改革英國政治和民生,一則重視教育,一則提倡科學方法,二者影響了後來在歐洲和美國大陸的政治改革及科學的進步,奠定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基礎。 對研究方法的改革,興起十八世紀以來思想和工商業的發展,所謂「啟蒙」和「工業革命」都是進步歷程的前奏。此後新的研究方法層出不窮,研究貢獻也筆不勝書。 政治改革的趨勢擴展至社會方面,但不出對政治機構和措施方面,尤其由此出生自由的主張,形成所謂之自由主義(liberalism)和改革主義(reformism),後者主張社會改革,成為一種社會運動。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改革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屬性: | 動 |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對應華語: | 改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改革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 音讀: |
kái-kik
|
解釋: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改革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