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系統設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ducational Systems Design
作者: 田耐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系統設計是美國學者雷各魯斯(C.M. Reigeluth)等人於一九八○年代,為因應資訊時代來臨所提出的一種激進的教育體系變革。雷氏呼籲當今的社會已由工業時代進入資訊時代,教育界在社會變遷已形劇烈的衝擊下,必須設計一套有別於目前為配合工業時代而產生的制度;否則社會變遷愈鉅,其所顯現的功能失調情形將會愈嚴重。為了能夠設計出一套能滿足資訊社會需求的教育系統,雷氏比較了工業社會與資訊社會影響教育的社會特質,見下表一。
  表一 工業社會與資訊社會影響教育的社會特質之比較
    工業社會         資訊社會
  1.對立的關係        合作的關係
  2.官僚階層式組織      團隊式組織
  3.專制的領導管理      分責的領導管理
  4.集中控制         責任自治
  5.中央集權         民主分權
  6.委任式民主        參與式民主
  7.要求順從         要求主動
  8.單向溝通         多向人際網路
  9.人力組合依部門畫分    人力組合依整體任務需求
  不同社會的特質塑造了不同形貌的教育系統。下表二比較工業時代與資訊時代下教育系統的不同。
  表二 工業社會與資訊社會下教育系統之比較
    工業社會        資訊社會
  1.教育以年級為畫分     持續進展的過程
  2.以教授內容為主      以學習結果為準
  3.常模參照式的考核     個別化考核
  4.以班級為群體的授課    個別學習計畫
  5.對立的學習        合作的學習
  6.教師為知識的傳布者    教師的教練,學習協助者
  7.強調片斷事實的記憶    強調思考、解決問題及賦予意
                義之過程
  8.寫、讀、算能力      溝通技巧
  9.書籍為主要學習工具    高科技產品為主要學習工具
  要言之,資訊時代的教育系統應該摒除工業時代的教育系統那種定時學習統一考核的成規,應該建立依能力本位的成就考核,同時允許彈性的學習時間。新的教育系統是以學習成果為基準,不同於過去以時間為基準,必須捨棄群體目標的衡量標準,而以個別目標為重點。新系統將要求改變過去以教師為唯一資訊提供者的成規,而以先進的教學科技取代之,教師的使命則轉換成教學情境的經理人,如此將形成一個以資源為基礎的學習情境。這樣的學習情境也將引導學生有更多的討論及合作學習。
  雷氏並針對美國的教育行政制度提出一套由學習經驗開始,擴及教學、行政及政府決策次系統的革新步驟;而教育系統革新的影響層面則由學校開始,延伸至學區,乃至全國。同時,為降低風險,減少對改革的抗拒,並對父母與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賴氏也建議以雙軌並行的策略來推動改革。賴氏並強調讓相關團體(如教師、行政人員、職員、學生、家長、社區人士、社會福利機構等)共同積極參與新系統的規劃及實踐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系統設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