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演講學校(羅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stitute of Oratory (Roman)
作者: 蘇永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演講學校之在羅馬盛行,是因為演講可說是羅馬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成為演說家也成為教育的理想;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在十六歲以後進入演講學校就讀。修辭學在各級學校的課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小學的讀、寫、算之後,進入中學(12~16歲)就以文法和修辭為主,然後進入演講學校(16~18歲或19歲),則以文法、修辭、辯論和法律為主。進入大學以後,仍有專門研究文法、修辭的科目。而羅馬的作家西塞祿(Marcus Tullus Cicero, 106~43 B.C.)更著有[雄辯術](de Oratore)一書,演說家坤體良(M.F. Quintilian, 35~96)也著有[演講士學校](institutio Oratroria)一書,闡明培養演講士的教育。
  演講需要豐富的學識,因此在課程中還包括語言、文學、數學、科學和哲學等科目。除了這些科目,還用音樂來訓練聲調、姿勢和手勢;倫理學和政治學的材料則更不可缺少。可是後來的帝王對演講的自由加以剝奪,以致內容趨於貧乏。演講學校流於演講術的訓練。他們誇耀演講者能把任何問題的正反兩面說得同樣有道理,並且使用各種誇大的語詞,以致就喪失了道德內涵和追求真理的理想。
  對於演講者培育的理想,西塞祿以雄辯家必須是個「善於說話又善良的人」;由於這些演講家應該是政府的行政人才和領導人才,因此其道德上的要求不可少。西塞祿對於演講家的人文學養之陶冶最為重視,他認為文雅性比政治性要來得重要。
  坤體良對演講士的教育觀點,受西塞祿影響很大。坤體良同樣認為演講家必須要有廣博的學問及健全的品德,對各種實務的判斷要很精確,並成為領導人才。對於演講士的教育,坤體良在[演講士學校]的二至七卷中詳細說明了如何寫作及口語訓練;如何閱讀散文家的作品;研讀及練習修辭學的理論與實際,包括各種口語形式、表達、演講姿勢、暗示及類比的研究;對法律、哲學的研讀也是必要的。可是這些理想在當時因政治、經濟、宗教等因素而不易實現;反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演講士學校]一書重新被發現後,它的論點卻被奉行了幾十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演講學校(羅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