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林香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n Hsiang Yün (1926-2015)
作者: 蔣嘯琴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臺灣台南人。臺灣第一代舞蹈家,編舞家及舞蹈教育工作者。1936年隨母親林是好女士遷居日本,入東京新宿 塚小學繼續未完成的國民教育。就讀小學期間並至小濁恂子舞校習舞。1942年入松竹影畫株式會社修習演藝課程,課餘在大村能章歌謠學校學習歌唱,尚隨高田世子習舞。1943年復隨母親移居東北長春,與母親同台演出之餘又隨京劇名師習戲曲身段。1945年與盧友仁先生結婚,同年創作中國古典舞《王昭君》,此舞自首演即受觀眾的讚賞,也為她從事中國古典舞蹈的創作奠定個人的風格。1946年九月舉家返台,旋應台南市總工會之請,於十一月作返台後之首演,也因此展開其在台教學的工作。隔年遷居臺北,首於汐止設班授課,1948年於新店成立專業舞團,1952年在北投設立「林香芸舞蹈研究院」,每年定期做全臺巡迴演出,為臺灣早期舞蹈藝術之推廣貢獻良多。林香芸的才華是多方面的,無論芭蕾、中國舞蹈皆擅長外,更兼及世界舞蹈,如印度舞、印尼舞及西班牙舞等。林香芸對於臺灣早期的觀光事業也做了許多貢獻,「林香芸舞蹈團」常駐中泰賓館表演中國舞蹈,既享佳賓亦是另一種文化交流的表現。林香芸秉持著「人盡其才」的理念輔導學生就其各自的專長發揮,因而造就了許多不同領域的舞蹈人才,娛樂性舞蹈的王月霞、社會舞蹈教育的楊素珍,及學校舞蹈教育的盧翠滋等等不勝枚舉。1990年教育部頒發「中華民族文化薪傳獎」,1998年又頒資深舞者的慰問獎,獎勵林香芸對臺灣舞蹈的貢獻。
參照:
林香芸提供之個人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林香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