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說教學法 - 教育百科
聽 | |
說 | |
教 | |
學 | |
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udio-Lingual Method |
作者: | 張玉玲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聽說教學法的興起背景之一,和一九五○年代的世界大戰有關。當時美國參戰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以便從事軍事基地建設、雇用當地勞工、與當地人民交談、獲取情報等工作,於是美國政府徵召不少語言學家,為軍隊策畫實用性的語言課程,所採用的教學法稱之為「軍中外語教學法」(army method),或是「模仿記憶法」(mimicry memorization approach)。另一個背景則和當時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造成美國極大衝擊有關。美國政府為求領先各國科技發展,乃致力於研究外語教學的改革,大力培養外語人才。一九五八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Act),提供大量經費補助現代語言的研究分析、教材的革新和教師的訓練。於是語言學家基於先前「軍中外語教學法」的成功經驗,再結合結構語言學理論(structural linguistic theory)和行為學派(behaviorism)的學習理論,發展出所謂的聽說教學法。 根據刺激-反應的心理學原理,聽說教學法強調經由語言形成的過程及語言習慣的表現,學生很自然地學會聽及說第二語言。著名的英文九百句型(English 900)便是此一教學法的產物。 在教學特色方面,聽說教學法不再以拉丁文法為依歸,而以句型練習為教學重點。學生在沒有解釋及進一步思考的狀態下,要記下很多對話並反覆作句型練習。這樣就像反射動作一樣,學生不經思考就可答出正確的答案。除了教師的教學外、聽說方面的教材(如教科書、句型練習、錄音帶)及語言實驗室的訓練等,都是重要的教學媒體。在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模範,會提供學生刺激,用敏銳的耳朵聽學生所說的,並提供語言方面的正增強、和即時更正學生的錯誤等。在教學程序上,教師先要求學生學會聽懂第二語言,然後要求他們會說,會作閱讀,最後才要求他們會寫第二語文。 聽說教學法的優點是:學生能以很自然的順序學會第二語言,聽→說→讀→寫。此外,由於學生過度學習第二語言,基於反射動作,往往不需思考就可答出正確的答案或唸出第二語言的單字和句型。 然而,聽說教學法在教學上也有一些限制。如在開始學習時,完全依賴聽覺的情況,可能會阻礙一些較依賴視覺經驗學生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第二語言的結構已很熟悉後才教文法,這樣的教學很花時間,也造成學生的挫折感。並且,不斷地練習甚至過度地練習對學生來說較無聊,對教師而言,也易造成其體力上的負荷。學生只知道第二語言是什麼,卻不知道為何學第二語言及其變化由來,換句話說,他們是以機械化的方式,而非有意義的方式學習第二語言。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聽說教學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