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裴斯泰洛齊實驗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estalozzi's Laboratory School
作者: 蘇永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的實驗學校共有四處, 也代表了他不同時期的教育活動。茲介紹如下:
  1. 新莊(Neuhof, 1774~1779):裴氏在蘇黎世附近的Birrfeld買了一塊地,把它命名為新莊。他決心開始實施自己的教育理念,以無比的愛心收容孤兒及貧民的小孩;他教導小孩自食其力的觀念,並施與手工訓練。在經費上,他以初步成果來要求認捐,起初確實得到不少贊助;可是裴氏不善於理財,而且支持者認為學校太奢侈,不能使貧者安貧,以致逐漸中斷財源。裴氏可說是以失敗收場,而且夫妻兩人也病倒了。
  2. 斯坦茲(Stanz, 1798~1799):斯坦茲由於戰亂,留下許多孤兒,裴氏應邀去主持孤兒院;孩童從四十人增加到八十人。裴氏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過度操勞;而這孤兒院關掉的原因和開辦的原因一樣,都是由於戰爭。就在開辦五個月後,法軍由奧地利撤回,急需醫院,就徵用裴氏的孤兒院充當,也因此結束了裴氏在斯坦茲的教育活動。但裴氏的教育事業已比以往受到更多的肯定。
  3. 白格村(Burgdorf):裴氏在白格村的教育活動,比較特殊的是辦了為有錢人家子弟而設的寄宿學校(boarding school)及進行師資訓練,並且出版了其教育著作,如〔格楚德如何教小孩〕(How Gertrude Teaches Her Cildren)。在白格村時,裴氏的教育事業已達頂點,其直觀的教育理論也已成熟,並廣受歡迎。因此,他也當選了制憲代表,到巴黎去考察,可惜未能見到拿破崙。
  4. 伊弗頤(Yverdon, 1805~1825):在這個時期,裴氏已得到國際性的聲望,到此地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包括幼兒教育家福祿貝爾(F.W.A. Froebel)、德國教育學者赫爾巴特(Johann F. Herbart)、英國創立導生制的貝爾博士(Dr. Bell)、工業慈善教育家歐文(Robert Owen)、地理科學的始祖瑞特(Karl Ritter)等人。而且各國也紛紛派老師和學生一齊前來學習,普魯士政府就派了十七名學生來學三年;其他還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和西班牙。有一度,外籍生占了百分之四十。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在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時,就舉裴氏的教育活動為學習的對象,但費希特並不是毫無保留的同意。
  正當裴氏國外聲望正隆的時候,國內卻有人向他質疑和攻擊;裴氏訴諸瑞士國會,當時指定了三人來調查。這三人於一八○九年的十一月分,花了五天的時間來視察裴氏的學校,在一八一○年提出報告,結果是有褒有貶。此時又碰到聯軍的軍隊,破壞了瑞士的中立,經過瑞士要去攻打拿破崙,而且又要徵用裴氏的學校。但這次終於因為裴氏的名聲,使得學校免於被徵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裴斯泰洛齊實驗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