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浪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ㄚˋㄕㄨㄟˇㄅㄛㄖㄨˊ:「ㄅㄛㄌㄤˋ」、「ㄌㄤˋㄔㄠˊ」、「ㄏㄞˇㄌㄤˋ」、「ㄐㄩˋㄌㄤˋ」。
  2. ㄒㄧㄤˋㄅㄛㄌㄤˋㄑㄧˇㄈㄨˊ˙ㄉㄜㄕˋㄨˋㄖㄨˊ:「ㄕㄥㄌㄤˋ」、「ㄉㄠˋㄌㄤˋ」、「ㄇㄞˋㄌㄤˋ」。
  3. ㄈㄤˋㄗㄨㄥˋㄖㄨˊ:「ㄌㄤˋㄐㄧ」、「ㄌㄤˋㄧㄡˊ」、「ㄌㄤˋㄗˇ」。
  4. ㄑㄧㄥㄕㄨㄞˋㄙㄨㄟˊㄧˋㄖㄨˊ:「ㄌㄤˋㄈㄟˋ」。
  5. ㄎㄨㄥㄧㄡˇㄖㄨˊ:「ㄌㄤˋㄉㄜˊㄒㄩㄇㄧㄥˊ」。
  6. ㄌㄤˋㄇㄢˋ:①ㄈㄨˋㄧㄡˇㄧˋㄔㄨㄥ滿ㄇㄢˇㄍㄢˇㄒㄧㄥˋㄑㄧˋㄈㄣ˙ㄉㄜㄖㄨˊ:「ㄌㄤˋㄇㄢˋ˙ㄉㄜㄧㄝˋㄨㄢˇ」、「ㄌㄤˋㄇㄢˋ˙ㄉㄜㄖㄣˊ」。②ㄒㄧㄥˊㄨㄟˊㄅㄨˋㄐㄧㄐㄧˊㄏㄨㄛˋㄅㄨˊㄕㄡˋㄐㄩㄕㄨˋ˙ㄉㄜㄖㄨˊ:「ㄊㄚㄍㄜˋㄒㄧㄥˋㄌㄤˋㄇㄢˋㄅㄨˊㄗㄞˋㄏㄨㄅㄧㄝˊㄖㄣˊ˙ㄉㄜㄎㄢˋㄈㄚ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浪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àng
解釋:
  1. 水波。
    【例】海浪、巨浪
  2. 如水浪般起伏波動的事物。
    【例】聲浪、稻浪
  3. 放縱不拘、放蕩不正。
    【例】浪蕩、放浪
  4. 虛妄、空。
    【例】浪得虛名
  5. 輕率、隨意。
    【例】浪費
  6. →滄浪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àng
解釋:
[名]
1.大的水波。如:「海浪」、「巨浪」。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2.凡物因振動而起伏如浪的都稱為「浪」。如:「聲浪」、「麥浪」。唐.陸龜蒙〈樵人十詠〉一○首之五:「爭推好林浪,共約歸時節。」
3.姓。如晉代有浪逢。
[形]
放縱不拘、放蕩不正。如:「浪蕩」、「浪子」。《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此婦堅貞之性,數年以來,老僧頗識之,彼是不肯作浪語的。」《西湖佳話.雷峰怪跡》:「心猿意馬馳千里,浪蝶狂蜂鬧五更。」
[副]
1.虛妄、空。如:「浪得虛名」。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
2.輕率、隨意。如:「浪費」。唐.張籍〈贈王祕書〉詩:「不曾浪出謁公侯,唯向花間水畔遊。」
注音:
漢語拼音: láng
解釋:
參見「浪浪」、「滄浪」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ō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ㄌㄤˊ

1. 河川名。多指漢水或其支流,如:「滄浪水」。《說文解字.水部》:「浪,滄浪水也。南入江。」《書經.禹貢》:「嶓塚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2. 「滄浪」:青色之水。晉.陸機〈塘上行〉:「發藻玉臺下,垂影滄浪淵。」宋.張孝祥〈念奴嬌.洞庭青草〉詞:「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

3. 「浪浪」:水滴落貌。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唐.韓愈〈別知賦〉:「雨浪浪其不止,雲浩浩其常浮,知來者之不可以數,哀去此而無由。」

㈡ㄌㄤˋ

1. 水波之大者。如:「海浪」、「巨浪」。唐.李白〈行路難〉三首之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 凡發音體、物體因振動而起伏如浪皆稱之為「浪」。如:「聲浪」。唐.陸龜蒙〈樵人十詠.樵逕〉:「爭推好林浪,共約歸時節。」宋.歐陽修〈遊太清宮出城馬上口占〉詩:「鴉鳴日出林光動,野闊風搖麥浪寒。」

3. 放縱不拘、放蕩不正。如:「浪蕩」、「放浪形骸」。《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九:「此婦堅貞之性,數年以來,老僧頗識之,彼是不肯作浪語的。」《西湖佳話.雷峰怪跡》:「心猿意馬馳千里,浪蝶狂蜂鬧五更。」

4. 輕率、隨意。唐.張籍〈贈王祕書〉詩:「不曾浪出謁公侯,唯向花間水畔遊。」《文明小史》第二九回:「我們賺的正經錢,靠著他穿衣吃飯,怎麼好浪費呢?」

5. 虛妄、空。如:「浪得虛名」。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詩:「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事雖如此,只是袁尚寶相術可笑,可見向來浪得虛名耳。」

6. 姓。如晉代有浪逢。

注音: ㈠ㄌㄤˊ ㈡ㄌ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浪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風湧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