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酌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ㄣㄐㄧㄡˇㄧㄣˇㄐㄧㄡˇㄖㄨˊ:「ㄓㄨㄛˊㄐㄧㄡˇ」、「ㄉㄨㄟˋㄓㄨㄛˊ」、「ㄒㄧㄠˇㄓㄨㄛˊ」、「ㄉㄨˊㄓㄨㄛˊ」。
  2. ㄐㄧㄡˇㄧㄢˋㄖㄨˊ:「ㄒㄧˇㄓㄨㄛˊ」、「ㄈㄟㄓㄨㄛˊ」、「ㄅㄛˊㄓㄨㄛˊ」。
  3. ㄕㄤㄌㄧㄤˊㄕㄣˇㄉㄨㄛˋㄖㄨˊ:「ㄓㄨㄛˊㄌㄧㄤˊ」、「ㄓㄨㄛˊㄑㄧㄥˊ」、「ㄕㄤㄓㄨㄛˊ」、「ㄓㄨㄛˊㄅㄢˋ」。
  4. ㄓㄣㄓㄨㄛˊㄎㄠˇㄌㄩˋㄖㄨˊ:「ㄓㄜˋㄐㄧㄢˋㄕˋㄑㄧㄥˇㄗㄞˋㄗˇㄒㄧˋㄓㄣㄓㄨㄛˊㄧˊㄒㄧㄚ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酌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uó
解釋:
  1. 斟酒、飲酒。
    【例】對酌、小酌
  2. 商量、審度。
    【例】酌量、酌情、商酌
  3. 酒席、宴會。
    【例】喜酌、菲酌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uó
解釋:
[動]
1.斟酒、飲酒。如:「對酌」、「小酌」。《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2.商量、考慮。如:「酌情」、「商酌」。《左傳.成公六年》:「子為大政,將酌於民者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名]
1.酒席、宴會。如:「喜酌」、「敬備菲酌」。《文選.鮑照.翫月城西門解中詩》:「迴軒駐輕蓋,留酌待情人。」
2.酒。如:「清酌」。唐.王勃〈聖泉宴〉詩:「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
3.《詩經.周頌》的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主之道,以養天下也。」指歌頌武王之詩。本章二句為:「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o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斟酒、飲酒。《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晉.陶淵明〈歸去來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唐.白居易〈雪夜小飲贈夢得〉詩:「小酌酒巡銷永夜,大開口笑送殘年。」
2. 酒席、宴會。如:「喜酌」、「敬備菲酌」。南朝宋.鮑照〈翫月城西門廨中〉詩:「迴軒駐輕蓋,留酌待情人。」
3. 酒。唐.王勃〈聖泉宴〉詩:「蘭氣薰山酌,松聲韻野弦。」宋.蘇軾〈送張龍公祝文〉:「謹以清酌庶饈之奠,敢昭告於昭靈侯張公之神。」
4. 酒器。《儀禮.有司徹》:「宰夫洗觶以升,主人受酌降。」漢.鄭玄.注:「古文酌為爵。」《楚辭.宋玉.招魂》:「華酌既陳,有瓊漿些。」漢.王逸.注:「酌,酒斗也。」
5. 舀取。《玉篇.酉部》:「酌,挹也,斟也。」《左傳.莊公十四年》:「衛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見大子之不哀也,不內酌飲。」
6. 商量、考慮。如:「酌情」、「商酌」。《左傳.成公六年》:「子為大政,將酌於民者也。」《後漢書.卷三五.張曹鄭列傳.曹襃》:「漢初天下創定,朝制無文,叔孫通頗採經禮,參酌秦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
7. 古代樂舞名。《正字通.酉部》:「酌,武王樂歌。」《詩經.周頌.酌.序》:「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祖之道以養天下也。」
注音: ㄓㄨㄛ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酌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