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寧漢,摩斯 - 教育百科
肯 | |
寧 | |
漢 | |
, | |
摩 | |
斯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unningham, Merce (1919-) |
作者: | 陳勝美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他是美國著名的舞者、編舞家和教師。1919生於美國華盛頓州。小時候學過踢踏舞、土風舞、社交舞。1937年進入西雅圖的科尼斯藝術聯合學院(Cornish Institute of Allied Arts)戲劇系,因受其師邦妮.柏德(Bonnie Bird)之影響,轉入舞蹈系。1939-1945年加入瑪莎.葛蘭姆舞團(Martha Graham Company)成為一名獨舞者。1944年在紐約發表第一支獨舞,便一直和名作曲家約翰.凱基(John Cage)合作,直到1992年凱基逝世。1945年因不同的舞蹈主張離開葛蘭姆自組舞團,提出非敘述性舞蹈,把現代舞從說故事、音樂中解放出來。這種以動作出發,不斷開發動作的可能性,回歸到動作的舞蹈哲學,這是他對現代舞最大的貢獻。他以芭蕾的下肢訓練和葛蘭姆體系的軀幹動作為基礎加以變化,形成了肯寧漢技術體系。1951年他從中國《易經》的啟發,創造出機遇編舞法。及後實驗以電視、錄影機加入編舞,直到1990年代採用Life Forms軟體編舞,進入電腦科技編舞的新紀元,可知他依然是美國的前衛舞蹈家。其作品有一百多部,略舉其部分重要作品:《季節》(The Seasons, 1947)、《夏季空間》(Summer Space, 1958)、《事件》(Events, 1964)開始一系列《事件》作品發表、《傳、踢、落、跑》(How to Pass, Kick, Fall and Run, 1965)、《一日或二日》(Un Jour ou Deux, 1973)、《聲舞》(Sound Dance, 1975)、《海岸地帶》(Coast Zone, 1983)、《鄰居》(Tracker, 1991)、《海鷗》(Beach Birds, 1992)、《輸入》(Enter, 1992)、《群眾驅導者》(CRWDSPCR, 1993)、《分微事件》(Min Event, 1995)、《裝置》(Installations, 1996)。此外他曾經參與編著了二本有關他自己舞作的書:與法蘭西.斯塔(Frances Starr)合編《易 ── 編舞筆記》(Changes:Notes on Choreography, 1970),以及與賈桂琳.雷斯卡意芙(Jacqueline Lesschaeve)合著的《訪問記錄》(Le Danseuretla Dance, 1980)。肯寧漢曾於1984年、1995年率團到臺灣演出。 |
|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Selma Jeanne Cohe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摩斯.康寧漢舞團演出節目單》1984、歐建平《舞蹈名人錄》1997、余怡菁〈永遠的前衛摩斯.康寧漢與電腦〉《表演藝術》1994.6、林亞婷〈康寧漢訪台日記〉《表演藝術》1995.6。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肯寧漢,摩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