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濕岩長花蚤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濕岩長花蚤
英文名: Drupeus hygropetricus
描述:
體長 5.3-6.2 mm,體寬1.9-2.2 mm;身體呈暗褐色,;雄蟲觸角櫛齒狀,第三節到第十節具短分枝,著生點在各節端部,觸角本身與分枝並無關節連接,雌蟲觸角呈鋸齒狀;前胸背板基緣、翅鞘基緣及小盾片基緣具皺摺;跗節及爪並無特化。 台灣還有三個屬(Paralichas, Epilichas, Ptilodactyla)、五個種類的長花蚤;在此交大家區分各屬的方法,Paralichas與Drupeus屬同一亞科Cladotominae,其前胸背板的側緣發展良好,從基部延伸到端部,而其他兩屬前胸背板之側緣在端部消失;Paralichas成蟲的爪為櫛齒狀,而其他種類的爪平滑;Ptilodactyla雄蟲櫛齒狀觸角基部分節且爪的基部有角狀突起,而其他種類皆不分節且爪的基部沒有突起;Paralichas的幼蟲像Drupeus,可見腹節只有八節,且第八節的氣孔未在端部,但體型圓筒形且不具有氣管鰓,生活在河邊或是很淺的溪流(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下列報告:Frunk, D. H. & Fenstermacher, H. 2002. Description of the aquatic larva and pupa of Paralichas trivittis (Coleoptera: Ptilodactylidae), with notes on its biology. Entomological News 113: 344-354.);Epilichas幼蟲也是水棲的,但腹部有九節,也有氣管鰓;Ptilodacty的幼蟲則是陸棲的。 此種棲息於潮濕的岩壁,能適應在這種環境,可以想像地其形態應該有許多特化;首先是呼吸系統部份,當幼蟲化蛹時會隱藏在有幼蟲表皮之下,而幼蟲表皮保持硬化而不像其他種類變薄而分解,氣管因為是外胚層所形成,因此脫皮時氣管會保留,此時的幼蟲表皮是最好觀察呼吸系統的時候,我們發現氣管會連結到中、後胸即第一至第七節腹節腹板;但在最後一齡的幼蟲才可以觀察到氣孔:中、後胸及第一至第四腹節氣孔以退化成一個淡色的斑點,雖然第五至第七腹節可觀察到氣孔,但開口已退化;總而言之,只有第八腹節的氣孔是有功用的。這樣的性態特化在Cladotominae這個亞科其他成員也看得到,可說是此亞科的共同衍徵形質,而這樣的的特化可能就是為了適應水中的生活,如Paralichas這一屬的種類幼蟲在水邊棲息,當幼蟲潛入水中,尾部舉起來便可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不過Drupeus這一屬幼蟲第八腹節還演化出氣管鰓,可能是牠長時間會在水中(濕岩環境),用氣管鰓還能利用水中的氧氣;而為了能附著在光滑的濕岩,牠的腹面變的扁平(增加接觸面積),而體壁兩側還長出長長的刺毛(增加摩擦力)。
分布:
作者: 李奇峰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