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灞橋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崔鈺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創造和卓越貢獻。紙的推廣使用是人類文化史的一次巨大革命,它極大地促進了圖書文獻資料的劇增,擴大加速了文佔、科學、技術的傳播發展。
  關於紙發明於何時,迄今仍是學術界爭論的問題之一,爭論的焦點在於動搖了傳統的蔡倫造紙說,論證了早在蔡倫之前,西漢時期已有紙的出現,1957年灞橋古紙的出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將蔡倫造紙說推前了二百餘年。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紙是東漢蔡倫(西元?-121年)在和帝元興元年(西元105年)時發明的,主要依據〔後漢書.蔡倫傳〕中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繁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放天下咸稱『蔡侯』紙。」自此,蔡倫造紙說一直流傳了一千五百多年。本來,唐宋以始,對蔡倫造紙說不少學者就持否定態度,並在一些文獻中有所記載,但未受到人們的重視。
  1933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羅布淖爾附近的漢代烽燧亭遺址中,首次出土了一片麻質古紙,經驗證,此紙產生於西漢宣帝時期,早於蔡倫造紙150年左右,從此,人們對蔡倫造紙說產生了懷疑。
  1957年5月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的一座西漢古墓中發現了一疊古紙殘片,紙面呈淺褐黃色,共88片,人的可達10x10平方釐米,小的也有3x4平方登米,經反復檢驗,最後確認紙的原料為大麻纖維(CannabisSativa L.),間或混少量苧麻纖維(Boehmerianivea Gaud),經測定古墓年代不晚於西漢武帝時(西元前140-前58年)。灞橋紙的發現為西漢有紙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此後1973-1974年,又先後在內蒙居延地區的金蘭遺址和陝西省扶風縣中顏村均出土有西漢古紙,為西漢有紙進一步提供了佐證。
  灞橋紙的發現,對推動紙起源於何時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用之取得比較一致的認識是:
   (一)紙是植物纖維經物理、化學作用所提純和分散的纖維素靠氫鍵締合而交結成的薄膜狀物質。否定了蔡綸之前的紙都是縑帛之說。
   (二)證明蔡倫以前已經有了造紙術,灞橋紙的年代在西元前118年以前,這比蔡倫造紙至少要早223年。
   (三)蔡倫總結了前人的經驗,集其大成,把造紙技術進一步推廣和發展,他的功績在造紙發展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灞橋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