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貧樂道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ān pín lè dào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安貧樂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ān pín lè dào |
解釋:
以信守道義為樂,而能安於貧困的處境。《後漢書.卷二六.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晉書.卷九一.儒林傳.劉兆傳》:「安貧樂道,潛心著述,不出門庭數十年。」也作「樂道安貧」、「安貧守道」。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安貧樂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語出《文子.上仁》。 |
|
典故說明:
《文子》又稱《通玄真經》,為道家經典。〈上仁〉篇中有一段藉著文子與老子間的問答,以闡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無為。文子問:「為什麼仁義禮等法則不如道德重要呢?」老子回答道:「行仁義者,不可能將其施為廣布於天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使用類別 用在「恬淡簡樸」的表述上。 例句
|
|
辨識: 近義成語 甘貧樂道、安貧樂賤 形音辨誤 |
|
典源: 《文子.上仁》文子問:「仁義禮何以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與明之。四海之內,哀樂不能遍;竭府庫之財貨,不足以贍萬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萬物自正而天下贍,仁義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德過其位者尊,祿過其德者凶。德貴无高,義取无多。不以德貴,竊位也。不以義取者,盜財也。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1)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2)。……」
〔注解〕 (1) 欲:欲望。 (2) 妄取:隨便拿取。 |
|
書證:
01.《文子.上仁》:「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源)
02.《後漢書.卷二六.韋彪列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03.《樂府詩集.卷四三.相和歌辭一八.楚調曲下》:「安貧樂正道,師彼莊周。」
04.《晉書.卷九一.劉兆列傳》:「安貧樂道,潛心著述,不出門庭數十年。」
05.《宋史.卷四四四.陳師道列傳》:「師道高介有節,安貧樂道。」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安貧樂道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